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6-05-14郝福锦

职教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非正规就业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通过常州高职园区二所高职院校263个样本的调查问卷,采用Logistic回归探究高职院校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对非正规就业当前的认可程度、就业难度的自我感知、文科专业背景与非正规就业意向显著正相关;男生和城镇生源地学生与非正规就业意向显著负相关。结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正规就业;Logistic回归

作者简介:郝福锦(1971-),男,江苏盐城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8-0027-05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整个社会就业模式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的转变过程中(胡鞍钢等,2001)[1],探讨大学生的非正规就业显得十分必要。张静(2012)认为“制度建设、教育机制和就业观念等是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中存在的关键问题”[2]。在目前经济增速趋缓的形势下,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缺乏竞争优势的高职院校学生将倍感结构性失业压力。本文拟从微观视角,探讨影响高职院校学生非正规就业因素的研究,对于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具有实际意义。

一、非正规就业的内涵

(一)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界定

国际劳工组织(ILO)于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的概念。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彦(2010)对非正规就业的界定是“那些因在付酬、劳动时间、劳动关系、工作形态、社会保障及经营活动这六个方面存在不固定性、不稳定性或不规范性而与正规就业有性质上区别的劳动就业形式”[3]。作者认为对于这一界定的把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非正规就业的非正规性的把握。按照张彦的界定,在上述六个条件中只要满足一个就不属于非正规就业。这一点目前是具有普遍性共识的。另一个方面是这种就业是否包括“非法就业”。作者认为“非法就业”应该以两种本质不同的情况来区分。第一类是以“制假、贩毒、走私”等为代表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危害性的经济活动,这当然不应该被包括进去。另一类是不具有危害性抑或还具有一定存在必要,比如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服务的流动摊贩或某些新型职业。只不过这些经济活动还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因此具有“非法性”,但是我们又不能否认其合理性,因此,这种就业也就具有成为非正规就业的合理性。当然这需要国家法律和制度的完善来支持,这里不再敷述。

(二)我国非正规就业的特征

1.我国非正规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非正规就业的主要渠道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这主要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企业出于运营成本的考量,大量雇佣临时工作人员产生的。二是高技能人员以及毕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产生的非正规就业。三是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产生的大量非正规就业岗位。

2.我国的非正规就业还处于发展壮大时期。首先,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是非正规就业大量出现的基础。其次是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对正规就业产生的影响。最后,由于经济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弹性就业已经成为就业形式的发展趋势。由于以上原因,我国劳动人群的非正规就业比例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就业观念的影响,我国城市非正规就业的主体仍以转移劳动力为主,目前非正规就业对于城市就业人群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主要从劳动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视角研究非正规就业,在中国城市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国的就业模式将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转变,屈小博(2011)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住户数据,认为2004年和2006年非正规就业人口占城镇全部劳动者的比重为57%和58%[4];这个结果在薛进军(2012)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作者利用全国普查性数据,发现2005年我国非正规就业已占中国城镇化就业的58.85%[5]。这些研究,同样验证了“在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非正规就业将成为普遍现象”(蔡昉等,2004)[6]。

关于大学生的非正规就业,刘喆(2011)指出“非正规就业是大学毕业生的一条重要就业途径,鼓励和引导非正规就业可以有效缓解目前的就业难问题”[7];李柯(2012)认为“大学生正规就业市场的弹性变小,非正规就业规模将会持续扩大”[8];张静(2012)总结了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强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是解决大学生非正规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9]。作者在前期的研究中构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失业模型,认为非正规就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可逆转的趋势[10],但该文同样与现有少量的研究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文献相似,侧重于演绎推理。本文尝试运用问卷调查获得一手数据,采用交叉列表分析和Logistic回归,开展高职院校学生非正规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收集

1.问卷设计。在对张静(2012)和刘喆(2011)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结合谢小华(2011)关于“高校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观”学位论文的相关研究[11],设计了高职院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非正规就业观;二是个人或家庭基本情况;三是个人学习能力情况。问卷设计还进行了一个班级(42人)的预调查,就部分措词和题项设计进行了调查,目的是便于准确表达非正规就业的含义,并用通俗的语言让调查样本更易于理解和领会。

2.调查设计。本次调查选择常州大学城高职园区的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分层抽样(选择了大二、大三和已经毕业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办法,进行了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历时一个月,共计发放问卷28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后保留了263个样本。

(二)数据分析

1.样本的人口统计信息。表1给出了被调查高职院校学生的人口统计特征,从交叉列联表可以看出,样本大部分是女性,这与抽样地点(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的专业相关,其中文科类主要包括市场营销、财会、商务英语、物流管理、广告艺术等专业,理工科类专业包括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电气自动化、染整技术等专业。从生源地分析,样本中16人来自大城市,占比6.1%;中小城市的共76人,占比28.9%;乡镇的共92人,占比35.0%;农村的共79人,占比30.0%。样本情况大致代表了两所高职院校的生源构成,符合抽样调查的要求。

表1 样本人口统计列联表

2.高职院校学生非正规就业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变量选择及类型分析。根据理论分析和经验认识,本文拟以对非正规就业的了解程度、当前认可程度、未来认可程度作为自变量,以性别、年级、生源地作为控制变量,以是否愿意首先选择非正规就业作为因变量,构建计量模型(各变量的含义及测量方法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测量及含义

(2)模型构建。因变量“是否愿意选择非正规就业”为两分类变量,当Y=1时,表示该生愿意选择非正规就业;Y=0时,表示该生不愿意选择非正规就业。该生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概率P∈[0,1],令Q=ln■,进行Logit变换。从Logit变换可看出,当P从0→1时,Q的值在区间(-∞,+∞)上变化。由此建立如下线性回归方程:

Logit(y)=ln■

=α+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

(3)单因素方差分析。为了判别各自变量、控制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程度的显著性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先对各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单因素方差分析

注:***P<0.001,**P<0.01,*P<0.05

从表4可以看出,除“对非正规就业的了解程度”、“年级”两个变量的组间差异统计显著性为“不显著”之外,自变量中“对非正规就业当前认可程度”的组间差异显著性为极显著;“对非正规就业未来认可程度”的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水平为0.061,“自我感知就业难度”的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水平为0.084,接近显著性水平0.05。控制变量中有“性别”、“生源地”、“专业”三个变量的组间差异显著性水平也很高,分别达0.002**、0.000***和0.000***。这预示着X2、X3、X4、X5、X7、X8代表的6个变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学生选择非正规渠道就业。

(4)Logistic回归分析。在单因素方差分析基础将,将“对非正规就业当前认可程度”、“对非正规就业未来认可程度”、“性别”、“生源地”纳入Logistic分析模型,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高职院校学生选择非正规就业影响因素的回归可以看出,对“非正规就业的当前认可程度”显著性水平为0.000***,回归系数为正,表示当前认可程度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选择非正规就业;由于Exp(B)值为2.186,介于Exp(B)值95%的可信区间,说明可信度较高;更进一步,当其他变量相同的条件下,当前认可程度每提高1个单位,学生选择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会提高118.6%。对非正规就业的未来认可程度虽然没有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但可以定性分析看到回归系数为正值,且Exp(B)值为1.391,介于Exp(B)值95%的可信区间,说明可信度较好。“自我感知就业难度”的显著性水平为0.035*,回归系数为正值,说明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感知就业难度与非正规就业意向呈正相关关系。性别(男)对高职院校学生选择非正规就业的回归系数为负值,且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且Exp(B)值同样介于Exp(B)值95%的可信区间,说明可信度较高。生源地(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镇)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说明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镇的生源均对“选择非正规就业”产生负向影响,且均通过显著性和可信度检验。高职学生的专业与非正规就业也呈显著相关,具体而言,文科学生倾向于选择非正规就业。

三、结论、讨论与建议

(一)结论

正如蔡瑞林等(2012)在研究长三角区域高职院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的趋势分析时所言:在我国长期的城镇化进程中,非正规就业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得不非正规就业[11]。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了影响高职院校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因素,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非正规就业当前的认可程度与选择非正规就业显著正向相关,对非正规就业未来的认可程度虽然没有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但回归分析系数为0.330,说明也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选择非正规就业。二是学生对就业难度的自我感知也与非正规就业显著相关,即当学生感觉就业难度大时,其选择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就提高。三是就性别而言,男女性对非正规就业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实证表明男性对非正规就业负相关,而女性则刚好相反。四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地也影响毕业后的非正规就业,具体而言,大城市、中小城市、乡镇的生源与非正规就业负相关,而农村的生源则相反,愿意选择非正规就业,而年级(本文设计大二、大三和毕业后的样本)对非正规就业的选择不存在显著影响。五是文科学生较理工科学生选择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大。

(二)建议

1.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接受非正规就业将长期高比例地伴随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因此,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有必要了解、接受非正规就业观念。

2.实证研究显示男女性在非正规就业选择意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选择非正规就业,这个结论似乎于传统观念上的女生偏好“稳定、固定、长期”的工作岗位相悖,但事实上在方差分析中发现男女生在“对非正规就业当前的认可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别(P=0.0328*)。当然,这个结论与样本的选择可能有关,还需要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信度。

3.相对于农村生源而言,城镇生源的高职院校学生不愿意选择非正规就业。在今后的就业指导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城镇生源的学生进行非正规就业提供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提高学生适应职场的综合能力。

4.由于专业也与非正规就业相关,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需要注意专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理工科学生选择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小于文科专业的高职学生,但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理工科学生同样有可能面临结构性失业,提高理工科学生对非正规就业的认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J].管理世界,2001(2):69-78.

[2]张静.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关键问题和政策建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1):161-163.

[3]张彦.非正规就业:概念辨析及价值考量[J].南京社会科学,2010(4):62-68.

[4][9]屈小博.城市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贡献[J].财经丛论,2011(3):3-8.

[5]薛进军.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特征和收入差距[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11):59-66.

[6]蔡昉,王美艳.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育—解读中国城镇就业增长[J].经济学动态,2004(2):24-28.

[7]刘喆.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经济学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3):158-160.

[8]李柯.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非正规就业问题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4):67-69.

[10]蔡瑞林,张银.长三角区域高职院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的趋势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53-58.

[11]谢小华.高校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