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胡风无关的“胡风分子”何满子

2016-05-14林炜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聂绀弩胡风

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上海瑞金二路272号上海出版文献资料编辑所(现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了六七年,那时所长为方学武同志(担任过民进市委秘书长)。同在所内工作的有:徐铸成、孔另境(孔明珠父亲)、刘哲民、尚丁、何满子、金性尧、钱君匋等。有时,民进召开组织活动,方学武、孔另境、刘哲民、尚丁、钱君匋、金性尧、林炜等均参加讨论。

此文说说何满子先生。

何满子先生的书房名为“一统楼”,取意于鲁迅的诗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安静的“一统楼”不仅有读书写作的地方,还有客厅、饭厅、课室。房中挂着聂绀弩、赵朴初的字,陈从周的画,一件件说起来都有亲朋同乡之缘。

由聂绀弩的字说到他的旧体诗,不免感慨。何满子曾诗赠聂绀弩:“先生越老越风流,千首诗轻万户侯。不独文章惊海内,更奇修炼出人头。”回忆起来,他们在抗战时期的桂林就认识了,聂绀弩当时在《桂林日报》当副刊编辑。“‘文革结束后我们才重新见面。他吃的苦比我们多。他后来不写杂文,写旧体诗,其实诗也是杂文。”何满子突然想起自己的外号“江湖散人”,笑道:“聂绀弩有一次跟我开玩笑说:‘天地有罗网,江湖无散人。”

何满子先生以“杂文家”名世,他自幼博览群书。13岁发表散文《东北的炮声》,18岁投入抗日,30岁组建大众书店编辑部,编辑出版许多文学、历史、教育方面的书籍,令上海出版界刮目相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陆续出版了《五杂侃》《人间风习碎片》《狗一年猪一季》《如果我是我》《鸠栖集》《三五成群集》《远年的蔷薇》等杂文集。

杂文,曾经被视作“匕首”,一刀见血,但优秀的杂文家却是屈指可数。何满子对此深表担忧:“这种现象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讲话,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讲,深刻的话未必能全讲;讲深刻的话,联系到更广大、深刻的问题,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杂文应该是表现得恰到好处,讲到痛处,于是它成了不容易写。”

说起人生历程,何老显得非常坦然:“我的一生平庸之极,不平凡只是我所寄生的这个时代。”

何满子1951年调入贾植芳先生任主任的上海震旦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文艺批评及中国文学史等课程。因这层关系,他就与震旦大学、上海新文艺出版社那些后来被判为“胡风分子”的王元化、梅林、耿庸、张中晓等作家和文艺理论家有了来往,从此结下了友谊,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孰料,震旦中文系与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一样,是“胡风反党集团”冤案的“重灾区”,在这里,胡风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大多被打成“胡风分子”。

期间,何满子一口气写下了三本谈《水浒传》《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的著作,并由刘哲民主持的上海出版公司出版,他开始研究民俗学。

后来全国院系调整,何满子因为不想被派到安徽一所大学,就和赵景深、王运熙等人被派到上海高中师资训练班。1955年,高中师资训练班停办,他没事做便呆在家里。不料,胡风事件发生了,他就被抓起来了。何满子先生回忆说:“在胡风事件出来之前,我跟胡风基本没有什么联系。我解放前在衡阳的时候,听过一次胡风的演讲。后来,我把我自己写的诗寄给他,他回信说我写的诗不像诗。还让我到一个出版社去工作,我没有去。此前,我和他没有什么来往。贾植芳几次让我到胡风家里去,我想我也不写诗了,就没去。因为经常到老贾家里喝酒,倒是和经常带着孩子到老贾家里来的胡风的妻子梅志比较熟。”

其实,对胡风及其文学理论的论争,何满子先生自有自己的看法,他的基本态度是:“一,无论胡风的是非如何,我认为总还是属于文学上的论争问题,绝不会超出这个范围扩大到哪里去。用政治手段解决思想问题,过去延安的‘抢救运动有过失败的经验教训,可说是有史可鉴的。二,我想这场论争与我不会有什么牵连。这不仅因为我的生活历程中,与胡风本人毫无瓜葛,也不像有的朋友那样早年就跟胡风主办的《七月》《希望》有密切的关系。还因为,我对胡风的文艺理论有我自己的看法。比方他对‘批判现实主义概念的认同,在创作方法及作家世界观的关系等问题,对照我所倾服的马克思的文艺观,觉得胡风是受到苏联庸俗社会学一些影响的,这不大合我的口味。但是,比起那些批判胡风的人完全的庸俗社会学观点,我更倾向于胡风。三,我对文艺圈内的论争和是非,绝不想介入。我始终倾心于学术研究,而不愿陷入文学实践活动太深。何况明知文艺界的一些问题,在一方是统治者,一方是被统治者的形势下,是很难弄清楚的。”

但是何满子的估计和推想完全错了。形势越来越紧张。1952年舒芜发表《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接着发表《致路翎的公开信》,何满子对舒芜的做法颇有反感:你走你的阳关道,把朋友抛出来算啥名堂!至于胡风上三十万言书的事,何满子从朋友的闲谈中隐约知道一点,但他仍然觉得与己无关。

因此,在大灾难的前夜,何满子是毫无思想准备的。1955年5月13日,在这一天,报纸绝对显著的位置,发表了舒芜揭发“胡风反党集团”的第一批材料。这是舒芜从胡风和他多年交往期间往来书信中,掐头去尾摘录出来加上按语编出来的。但同时见到报上胡风的检讨文章,何满子以为这事也许到此可以基本结束了,那些与胡风交往密切的朋友免不了要作检查,以后自然还要“肃清余毒”。他在想,自己该抱什么态度呢?……很难!

孰料就在第四天,5月17日清晨,发生了可怖的一幕:何满子刚刚起床,他太太吴仲华准备洗脸去上班。公安局来人,手拿武器,在家人极度惊恐中抓走了他,就这样他作为“胡风分子”被关押……

被羁押一年后,何满子才被放出来,但是却没有结论。

何满子不能再教书了,因为社长李俊民的赏识,他被分配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了。何满子因为有胡风事件的前科,被划为“右派”,并起诉到卢湾法院,最终被“开除公职,机关管制”。以前何满子在震旦大学时,每个月二百块钱,因为胡风案件被放出来以后,降五级使用,每月拿一百零四块,属于十七级即科长一级。此次被“机关管制”之后,单位每月给他八十块钱的生活费。1958年,何满子一家被下放到宁夏。

1964年,为了改变自身处境,何满子在北京找了包括夏衍在内的很多人。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他就写信给上海管文教的市委书记石西民。石西民以前当过《新华日报》的编辑部主任,何满子给《新华日报》写过稿子,后来他办《群众》,也给他写过稿子。何满子跟他说,这里不要我,我没有办法了,准备带着地图,沿着内蒙古出国。假如被抓起来枪毙,你于心何忍?这时,何满子已经豁出去了,心想大不了就是一死。石西民收到信后,马上给宁夏那边发了一封电报,让他回来。同时命令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调他,就被派到上海出版文献资料编辑所。

“文革”开始后,红卫兵把何满子送回了浙江老家劳动改造。在这不堪回首的二十多年当中,何满子吃足了苦头,他认为比起物质上的窘困来,更难熬的是精神上的饥渴。他忆述道:“打从我懂事的年龄起,除了1955年因胡风案株连坐牢一年半,1960年在宁夏又因错案服劳役约一年,其余年代的所有时间,哪怕是流亡中和拉板车的劳动中,都几乎没有一天不接触书本的。不单是为了求知,我读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和生命不能分离的必需。在被囚禁、被服劳役时没有书读,那是特殊环境下无可奈何的事。‘文革下乡后整整十年,人身自由是有的,却没有书读,那种精神饥渴实在难以忍耐,难以形容。我回乡之前,手头的书籍被红卫兵抄得一本不剩;妻子从宁夏带回去的两箱子书,老家里先辈留下来的一大橱书,都被乡下的造反派抄去,当废纸卖掉,或变成了包花生米之类的包装纸。唯一留下来的是‘红宝书和几本鲁迅的书,马克思著作也仅残留一二册。劳动之余只好呆呆地看着光阴白白流失,简直就是百无聊赖,度日如年……”

直到1978年年底,何满子才回到上海,进入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直工作到1992年退休。从1979年往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何满子先生出版了五十多本著作。

那场惊动全国的冤案共触及两千多人,正式定为胡风集团分子的七十八人。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原先互相并不认识,直到三十年后在胡风的追悼会上才见面。1986年1月16日,何满子专程赴京参加胡风的追悼会,会后,幸存的难友在胡风寓所会面,大家唏嘘不已……

何满子2009年5月8日在瑞金医院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猜你喜欢

聂绀弩胡风
曹辛之的篆刻和聂绀弩的诗章
聂绀弩的不报复
聂绀弩的不报复
我很苦,想吃一个蜜橘
重塑胡风的奇女子
婉约
聂绀弩是一张弓
胡风致乔冠华函
胡风丢失巨款真相
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