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味入诗

2016-05-14高圣寒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杨万里活法苏轼

高圣寒

摘 要:苏轼之诗比喻丰富、生动、贴切,被誉为“妙喻”;杨万里之诗变化灵动,以“活法”著称。苏轼“妙喻”与杨万里“活法”同样情真意切,且化俗为雅使诗妙趣横生。但在这些共同点中又有着差异:苏诗豪放大气,杨诗小巧玲珑;苏写物物之通,杨写人物相通;同是玩味十足,两人的“玩”法却不同。

关键词:苏轼;妙喻;杨万里;活法

一、苏轼“妙喻”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价苏轼之诗时说道:“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的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1]以苏轼《百步洪(其一)》为例: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2]

这首诗可以说是苏轼博喻的典范之作了,尤其是“有如兔走鹰隼落”四句,连用七种形象。兔走、鹰落,一个是在地上飞奔一个由天落地,上下、橫向纵向场面自然扩大;骏马飞奔本就急速,更何况是千丈高坡,驰骋释放;弦断急促;离弦之箭解脱;飞电壮观而珠翻荷又有了些清新……同是表达洪水奔流急促,但七种之间又有差异,难怪钱钟书评道“错综利落,衬得《诗经》和韩愈的例子都呆板滞钝了”。[3]

二、杨万里“活法”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谈到杨万里的创作经历时说“他最初学江西派,后来学王安石的绝句,又转而学晚唐人的绝句,最后‘忽若有悟,谁也不学,‘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余诗才,从此作诗非常容易”[4]。可见杨万里的创作与自然联系紧密。

“活法”最初见于江西诗派吕本中《夏均父诗集序》,大意是要诗人在规矩之中能够变化不测,圆转而不费力。钱钟书将杨万里的“活法”解释为“他努力要跟事物——主要是自然界——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要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5]以杨万里《探梅》为例:

山间幽步不胜奇,政是深寒浅暮时。

一树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6]

诗人像一个孩童一般探索,先说在山间幽步奇景多,又交代在深寒浅暮之时给人以期待感。突然画风一转,为探梅,可只见一朵梅。雪上加霜的是唯一的一朵偏在最高处。“恼人”一词,像是一个孩童在抱怨,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拉近了。短短四句却充满故事性与戏剧性。一首诗灵活婉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妙喻”与“活法”之同

(一)俗中有雅趣

苏轼的比喻大多贴切,且取材于生活中常见之物。且再分析《江上看山》: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领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渺。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过去如飞鸟。

全诗没有晦涩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把船上所见似乎在移动的山比作奔跑的马,你虽笑它俗俚,可正是这白话似的比喻最为形象。诗人把山比作走马,把船比作飞鸟,俗句俗景通过巧妙连接变作有雅趣的诗。

杨万里的诗也如白话一般,可白话中透着灵气与雅致。如《木樨二首(其二)》:

轻薄西风未办霜,夜揉黄花作秋光。

吹残六朵犹余四,匹似天花更着香。

“吹残六朵犹余四”,数花正是我们幼时会做的事情,痴气俏皮。“匹似天花更着香”像是孩子极易转移的注意力,悲伤忘却转赞花香。花被西风吹残之伤,花香更浓之喜,情感的迅速转折使悲喜都变得清淡了,应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雅致。

(二)情真意切

无论是苏轼的“妙喻”还是杨万里的“活法”,都把诗写得轻松活泼,拉近了人与生活、自然的距离。白话似的苏诗和杨诗就像是朋友之间的玩笑戏语,街头巷陌的趣闻轶事。亲近而有真情。他的喜乐你可以贴切的感知到,没有曲折隐晦活泼泼地涌现出来。

(三)诗中有玩味,妙趣横生

苏轼与杨万里的诗就像是游戏之作,大巧若拙。读苏诗就像在打开一个未知的宝箱,你总是好奇接下来的新奇比喻。兔走、鹰落、飞电、西子,你在笑他比喻通俗时又不免拍案叫绝。

杨诗则像是小孩子在泥地中挖洞寻宝的游戏,跟着他一点一点的向下挖掘,可能碰到一颗石子转个弯,有可能挖出一只泥鳅欣喜戏弄一会儿。读杨诗就像是在听一个天真孩童给你讲述他的经历,是童话故事里的另一个世界。

苏轼与杨万里的诗题像是一个问卷,诗的内容则是他们的独特答案。

四、“妙喻”与“活法”的不同

(一)趣之不同

前面谈到了苏轼与杨万里的诗都妙趣横生。但两人给人带来的趣味方式不同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和子由渑池怀旧》中把人生比作“雪泥鸿爪”,还是在《戏子由》中调笑苏辙“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苏轼都用新鲜贴切的比喻增加诗歌的趣味。

而杨万里则是在转折之中给人以变化不测的新鲜感和趣味感。如《普明寺见梅》中“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一两枝”,先是遗憾转而又因见到而喜。诗人精确的把握住读者的心理,或是将诗180度的反转,或是另辟蹊径,总有意外之趣。

(二)苏轼豪放大气,杨万里小巧玲珑

苏轼的词开创“豪放派”,而他的诗中也体现着他的大气与豪放。《戏子由》中,调侃苏辙所在的宛丘学舍小,又对比说苏辙本人之大,可在戏语之中却能看到苏轼对弟弟的慰藉。《和子由渑池怀旧》的人生感悟轻松道出。哲理、深情都以一种轻松的口吻道出,甚至戏谑,心胸宽广赫然纸上。

杨万里诗中也有理趣,但他是从小处着手。杨万里在诗中似无意说理,却又不乏感悟,在看似平淡的山水诗中透出灵气。杨万里的悟不是苏子般的人生大悟,是在他的灵动之间与自然相亲相近的回归之悟。那种自然灵动如同小鹿活跃在山林之间,实为小巧玲珑之妙。

(三)物物相同与人物相通

苏轼的“妙喻”将一个事物比作多个事物,在他的眼中万物是相通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他为了看清虽在景中却喜欢站在外面去看去描绘,这时颇有“看山不是山”的境界。

杨万里用孩童的天真去发现。正因为天真,他能看到旁人忽略的微小事物。旁人的不注意或习以为常恰恰是他的趣味新鲜。杨万里想要追求的是人与万物的相通,他常用拟人化的手法,让人与物心有灵犀。

苏轼与杨万里的诗似一股清流注入宋代诗坛。少了说理的乏味,也无说典的生涩隔离。他们自成一体,为宋诗增添了活力,使宋代诗歌样式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三联书店,2001.

[3]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王星琦《“诚斋体”与“活法”诗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9月第三期,96页.

[5]刘德清《杨万里咏梅诗与诚斋体活法》,江西大学学报,1989年第一期,40页.

[6]余昌江、余秋风《苏轼诗歌比喻艺术浅说》,《文教资料》,2011年4月.

注释:

[1] 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2] 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一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 同注释[1].

[4] 同[1].

[5] 同[1].

[6] 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四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猜你喜欢

杨万里活法苏轼
从善如流
换一种活法活吧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杨万里诗一首
把孤独变成一种活法(组诗)
活法好,才活得好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换个想法,换个活法——评《人生是拆不完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