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悬念诱惑你的想象力
2016-05-14邹铁锋
邹铁锋
一、介绍小小说《悬念》( N·奈姆 华星)
1.讲述小说主体。
2.猜想结局。
3.给小小说拟题。
明确:我们给一个明确的思维指向,让人有了悬念,结局却拐了一个弯。其实,很多意想不到的结局正是生活中极易发生的平常事,而不是想象中的奇迹。这就是悬念的魅力。
二、何谓悬念
1.所谓“悬念法”,是指作者把作品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做个提示或暗示,但又不马上解答,“故意”给读者留下一个疑团,使人急于往下看个究竟的写法。
2.回忆教材中设置悬念的文章。
A.《羚羊木雕》 B.《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C.《蝉》
三、何为悬念
1. 悬念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也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还可以是为下文埋下伏笔的某一人物在某一时刻的神态、语言或行为的描写等。
2.3篇课文的悬念是不是一样的呢?
A.《羚羊木雕》 倒叙法
所谓倒叙法,就是先写事件的结果,让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激发读者追根溯源,探求事件的起因和经过。
如《羚羊木雕》,开头写妈妈问“我”羚羊木雕到哪儿去了?“我”说收起来了;接着妈妈又问“我”放在哪儿了,并要“我”拿出来让她看看,当她看出“我”在撒谎后,又怀疑“我”是不是拿出去卖了。在妈妈的一再追问下,“我”只得老实交代:送给好朋友万芳了。那么,“我”为什么要把爸爸从非洲带回的这么名贵的工艺品送给好朋友万芳呢?万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这就是悬念。
B.《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误会法
所谓误会,就是不正确的判断。利用误会设置悬念,能使文章情节曲折离奇,吊足读者胃口,读来妙趣横生。
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开始先问宙斯的价,再问赫拉的价,两次问价之后,赫耳墨斯以为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后,才问到自己的雕像,雕像者却说出了与他所希望的完全相反的“算添头,白送”的话。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本文的讽刺性之所在,也正是悬念的魅力所在。
C.《蝉》 欲扬先抑法
所谓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悬念,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蝉》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首先写蝉的聒噪使人心烦,再写出病蝉的微小和病弱,而当听了朋友的话后,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由抑到扬,蕴含深厚,更好地传达了文章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
四、悬念何用
巧设悬念,可以使作品的情节因此而跌宕多姿,波澜起伏。
巧设悬念可以起到紧紧抓住读者或观众的心的作用,引起他们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的好奇和关注,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事件的结果的重视和关切,致使他们产生揣摩下文、探究结局的急切心情。这样,作品的情节就更具引人入胜的魅力或者吸引力。
五、巧设悬念
1.一悬到底。
一篇文章的悬念是作者“故意”设置的,如果很快就解开了“悬结”,就起不到悬念的作用。故此,就要适当运用穿插、间隔、蓄势等方法去拖延释念,把握好拖延和抑制的技巧。只有当读者期待释念的心情最迫切的时候解开“悬念”才恰到好处。
一位小作者写和蔼可亲的语文老师时,紧紧抓住老师上课时一反常态、大动肝火的细节进行着力刻画,读者不禁要问:这么优秀的老师,为什么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冷漠无情?对同学们的强烈反对置若罔闻?……谜团重重,到文章结束时,才解开悬念:语文老师为使学生写出更好的文章而故意这样做。正是悬念设置,才使得文章的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2.悬念层叠。
一篇比较长的文章,只设置一个悬念是不够的,高明的作者会以一定的间歇为周期,不断设置一个个悬念,使悬念层层叠叠,文章波澜起伏,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艺术效果。如同学们熟悉的课文《羚羊木雕》就有如此的效果:“我”为什么要把爸爸从非洲带回的这么名贵的工艺品送给好朋友万芳呢?万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会怎样做呢?如何去要回羚羊木雕呢?……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谜团层叠,“悬结”纠缠,到文章结尾才水落石出。
六、改写课文
请发挥你超凡的想象力,运用悬念法,任选以下一篇课文,试改变文章原有的结局。1.《散步》;2. 《风筝》;3.《皇帝的新装》。
七、想象结局
1.《天才的外科医生》;2.《恻隐之心》。
八、老师寄语
感知悬念的力量;满足求知的欲望;享受未知的魅力。
九、推荐阅读
1.《小小说》杂志;2. 微型小说选刊;3.世界经典悬念小说大师秀。
(浙江省慈溪市育才中学;315000)
练兵场
有没有这样的发现:当春季穿上尚宽大的衣服时,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的衣服变小了;当信手翻阅已经泛黄的日记本时,不经意间,我们发现自己曾那么青涩而幼稚;当七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以一种近乎敬畏的可爱眼神窥探我们的课堂时,我们才猛然惊觉:我们长大了,肩上的担子重了!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3. 全文不少于600字;4. 书写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