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老区人民同步迈小康
2016-05-14吴明华
吴明华
“多、广、杂、重”
《决策》:六安是安徽省贫困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大、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六安的脱贫攻坚全省乃至全国都很关注。目前,六安的扶贫工作现状如何?
毕小彬:六安历来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面对振兴发展、脱贫攻坚、环境保护三大历史任务,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扩总量、调结构、提质量,不遗余力打基础、补短板、促平衡,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极大释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元台阶,2015年达到1143亿元,年均增长9.2%;财政收入迈上百亿元台阶,2015年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6.9%;但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全市脱贫攻坚仍存在很多困难,突出表现在“多、广、杂、重”四个方面:
一是“多”,即贫困人口多。截至2015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442个、贫困人口46.72万人,贫困人口占全省总数的近1/7;贫困发生率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
二是“广”,即分布面积广。六安集老区、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为一体,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市所辖4县3区中,金寨县、霍邱县被列入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同时也是国家级重点县),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主战场之一,舒城县、裕安区继续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叶集区由于刚刚成立,比照享受国家级重点县相关政策;金安区被定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只有霍山县整体脱贫,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
三是“杂”,即致贫原因杂。根据我们的统计分析,全市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占55.85%,因残致贫占11.2%,因学致贫占8.2%,缺劳动力致贫占9.34%,自身发展力不足致贫占2%,因灾致贫占1%,缺技术致贫占4%,缺资金致贫占3%,其他原因致贫占5.41%。
四是“重”,即扶贫任务重。应该说,经过多年扶贫,剩下的贫困村多是区位较差、交通不便、生态脆弱地区;剩下的贫困户多数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发展技能低,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扶贫开发成本很高。同时,因经济欠发达,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滞后,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条件恶劣,防灾抗灾能力弱,脱贫基础不稳固。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我们将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更严实的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决策》:“十二五”以来,六安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产业扶贫、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等在全国走出了很好的模式。六安在扶贫开发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毕小彬:“十二五”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增强和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活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由2011年的108.85万人降至2015年底的46.7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1.4%降至2015年底的9.1%;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由2011年的5696元增至2015年的9197元,年均增长14.1%;同时,城乡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工作中,我们重点是做到“六个突出”:一是突出精准识别,夯实扶贫根基。扶贫必先识贫,摸清底数才能对症下药。我们按照国家要求,对所有贫困户进行调查核实,并将其划分为五保贫困户、低保贫困户、一般贫困户3类,分别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在此基础上,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逐村编制扶贫开发规划,做到精准识别、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二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条件。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设施滞后,缺乏公共服务的基本条件。“十二五”以来,我们以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为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加快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供电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其中交通方面累计投入近23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6.6倍,目前六市公路总里程居安徽省首位。同时,我们还着力健全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突出产业带动,增强内生动力。贫困地区的“貧”在没有产业支撑,“困”在没有产业推动,必须把加快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为此,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施分类指导,发展特色产业。山区重点发展林果、茧丝绸、茶叶、油茶、竹木及旅游业等特色产业;丘岗地区重点发展林果、畜牧等特色产业;沿淮地区重点发展粮油加工、水产、畜牧、林果等特色产业,以产业增收带动脱贫。近年来,我们又作出了一些积极探索,先后实施了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产业扶贫工程。目前,全市已创建扶贫龙头企业45家,累计带动近30万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全市乡村旅游就业人数达2万人以上,助力8万人脱贫;2015年全市电子商务销售额83亿元,“徽六”六安瓜片2015年仅电商零售就达5000多万元,霍山、金寨、舒城县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特别是金寨县率先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到户工程试点,采取扶贫资金资助、企业捐资、贫困户自筹三结合方式解决启动资金,为2008户特困户安装了3KW光伏电站,全部并网发电,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这一做法在全省推广,也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和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
四是突出金融创新,畅通金融渠道。金融的吸附能力不强、金融资金的投入不强、服务不健全是制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原因之一。我们抓住时任全国人大常务会委员长吴邦国视察金寨并实施“5+1”项目的契机,在金寨县实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通过近4年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特别是成立村级担保基金、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推出“拎包银行”等做法,进村入户把金融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在贫困山区优势产业的种、养、加、销等环节培育和壮大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涉农龙头企业,实现金融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变化,带领一批贫困地区的企业和农户走上了发展致富的路子。目前,我们已在全市推开农村金融综合改革。
五是突出扶智立本,提高脱贫能力。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抓好教育培训是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能提升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我们坚持需求导向,组织实施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技能培训,真正让贫困户掌握一门手艺、增加一项收入,2015年全市通过培训在外务工15.8万人、人均年增收近6330元。同时,加强教育资助,引导和鼓励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后,继续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和长期技能培训。
六是突出力量整合,形成工作合力。脱贫攻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善于统筹各方力量。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市、县财政投入,整合涉农项目,设立产业扶贫发展专项资金,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同时,进一步完善定点帮扶和驻村扶贫制度,建立了市县领导联系贫困村、市县直单位结对帮扶贫困村、重点企业扶持贫困村和机关干部结对贫困户等制度。另外,我们还广泛开展“扶贫日”活动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
抓金寨带全市
《决策》:“十三五”是脱贫攻坚决战期,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任重道远。六安将如何打赢这场攻坚战?
毕小彬: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指导,对脱贫攻坚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树下愚公志,立下军令状,举全市之力,聚各方之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第一,列出“时间表”。围绕“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这一总体目标,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脱贫攻坚滚动计划》,明确了脱贫时间表。
第二,打造“一面旗”。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金寨时特别强调,金寨要拿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精神,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书记和省长亲自担任组长的抓金寨促全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也召开了抓金寨带全市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将出台文件,努力把金寨打造成全省脱贫攻坚的一面旗帜,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模式,从而推动全市扶贫攻坚任务的完成。
第三,绘制“路线图”。即脱贫攻坚的路径,主要是实施十大扶贫工程: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光伏产业、电子商务等产业扶贫,鼓励支持自主创业、返乡创业,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贫困户危房改造,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实施就业扶贫和智力扶贫工程,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实施生态保护扶贫工程,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积极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通过实施健康扶贫和社保兜底扶贫工程,建立完善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和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逐步提高五保户、低保户保障标准。
第四,找准“支撑点”。主要是围绕“六个精准”方向,突出“六个精细化”。一是基础工作精细化,坚持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做到画好村情图、记好民情账,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最真实、最细致的基础保障。二是谋划安排精细化。坚持群众主体地位,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的方式,真正把工作谋到点子上、把项目谋到关键处,做到一个项目能带强一个产业,带好一批贫困户。
三是实施推动精细化。在实施基础设施项目时,与美丽乡村建设精准对接,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实施产业扶持项目时,与贫困户精准对接,按照“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群众跟着致富能人走、能人跟着產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思路,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在实施易地搬迁项目时,与危房改造精准对接,尽可能地让群众自我选择,增强贫困户的脱贫主动性。在实施公共服务项目时,与民生项目精准对接。
四是支持保障精细化。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统筹整合,全面梳理各类扶贫、民生资金,建立扶贫资金统筹整合清单,集中投向贫困地区。创新金融方式,发挥金融扶贫精准滴灌的作用,不断增强扶贫资金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强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管理,从严治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盘活沉淀资金,严格实行资金审计,对扶贫资金使用中出现的贪污、侵占、挪用等行为“零容忍”。
五是结对帮扶精细化。严格落实各项帮扶制度,切实做到贫困村不出列、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单位和责任人不脱钩。六是督查考核精细化。建立“月点评、季通报”制度,开展针对性督查,按季度通报进展情况。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县(区)、市直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挂钩,对扶贫实绩突出的优先提拔使用,对未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
第五,立下“军令状”。认真落实脱贫攻坚“市负责、县主体”的领导体制和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进一步细化和压实“市、县、乡、村”四级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细化职责任务,强化压力传导,真正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