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初探
2016-05-14钟君凤
钟君凤
摘要: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把教学经验系统上升为理论,形成教育资源。
关键词: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教师成长;可行性;提升质量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386-011.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成长的需要
1.1教师专业成长。①通过课题研究的平台,促使教师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用教研促教改,并在研究与实践中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改变个人的职业处境,获取一种教学智慧,在行动中提升自己的水平。对于学校中的骨干教师还有突破"高原现象"的作用,促使他们能有新的突破,再发展,再进步。②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1.2解决实际问题。做课题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上的问题、学生表现上的问题、学校教育上的问题等。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一般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教师自己或学生的表现,因而能更好地解决更实际的问题。
1.3养成严谨工作作风。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1.4进行课题研究能增强自己的协作能力、思考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写作水平等各项能力。能利用课题研究的严密性增强自己工作中的严谨作风,打造更完美的自我形象,提升自己在工作中的各种表现。
1.5形成科研教学意识。我们都知道,做课题时查阅资料是免不了的事。当你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
2.课题研究可行性的需要
以往认为小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没有可行性,主要是因为小学教师理论水平低,甚至不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如果能克服其短块,扬其优点,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2.1对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有新的认识,也就是如老师们所说,教师可以做"小课题"。我们不妨将课题研究的要求适当降低——这里的降低是指"学术性"的降低,而不是课题的研究的质量。让课题研究更加"平民化",与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就能使教师参与乃至组织课题研究成为可能。对一线教师而言,所从事的课题研究,应该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针对某一学科的某一单元甚至是某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研究周期短,成果具体而且实用性强。而且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感受深,容易激起兴趣。这样的课题研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做基础,清除了一线教师参与和组织课题研究的一道门槛。
2.2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广大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可以便捷地为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近年来,在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机构的大力推动下,广大小学已经初步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氛围。发达地区的学校教育科研发展更快,造就了一批从教育教学一线走出的专业科研人员,他们利用网络平台,全力传播自己的教育科研理念和方法技能为更多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几年的时间,组织过课题研究的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大。目前,虽然教育欠发达地区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人数要落后于发达地区,但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更多的教师成为"小课题"研究的参与者、组织者。
3.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非靠两个因素,一是靠延长教与学的时间;二是靠优化教与学的方法。传统的教学理论大多是建立在"尤斯特定律"之上的,认为教学时间与教学效果成比,也就是说在教学上花的时间多一些,教学的效果就会也好些。这种教学理论在教育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早已受到批判和质疑。
小学教育的背景下,依赖延长教与学的时间来提高升学率是无路可通了。怎么办?只有靠优化教与学的方法,优化的教学方法从哪里来?从研究中来。事实上,大量的研究表明,无限地延长教学时间,重复劳动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广大小学老师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课堂提问及师生互动、教学策略、作业设计与评价、学困生与留守儿童的学习,教学心理等问题的研究,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课题研究是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
通过对课堂教学课题的研究,笔者认为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4.1教学目标不明确之类问题得到相应的解决。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但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是根据教学内容,即教材来考虑教学目标的设计,把教学目标当成了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工具,这在实际上违背教学规律的。国家课程改革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际上已明确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最重要的,教师应该在首先设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再考虑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怎么利用教材实施教学。"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那么到最后,教学又回归到课本内容的传授上。"听了许多教师的课,听后笔者都会问他们"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而相当一部分教师说不清楚这节课到底要教些什么,要让学生学会些什么。教学目标不明确,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有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等等。
4.2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的问题正在缩小。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们注重了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以及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课堂中发现,教师教学方法的采用没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程序基本一致,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型,不管是几年级的学生,采用的教学模式几乎都是一样的。
4.3教学中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正在萎缩。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由于教师首先根据教材进行设计教学目标,然后才考虑学生的需要,这样的设计一定是主观的,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完全由老师安排教学程序,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教学中明显的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