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晓声知青系列小说中的对比叙事
2016-05-14冯卫宁
冯卫宁
摘要:梁晓声的知青系列作品以有别于控诉、悲愤的基调,展现了在恶劣环境下知青崇高理想追求和浪漫英雄形象。在叙事过程中,作者以娴熟的笔触刻画了环境、人物到主题表现的对比。分析小说的对比叙事方式,加深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关键词:知青小说 ;对比叙事;人性善恶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388-02从知青垦荒的兴奋狂热到返城后的迷茫,梁晓声笔下的知识青年身上始终闪耀着理想主义的英雄光芒。为了表现对知青这一特殊群体的肯定与歌颂,作者把拥有崇高革命理想的知识青年放置在自己创设的一系列艰苦的环境中,以悲壮的结局来完成对青春、尊严和对革命理想的烘托,这种激昂与悲壮的双重碰撞使得梁晓声知青系列小说中的对比叙事更为凸显。
1.艰苦的自然环境与热烈的垦荒精神
文学创作中环境背景是凸显人物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中,险恶艰苦的自然环境描写处处可见,比如《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里开篇写到"那是一片死寂的无边的大泽,积年累月覆盖着枯枝、败叶、有毒的藻类。"、"水面下淤泥的深渊,沤烂了熊的骸骨、猎人的枪、垦荒队的拖拉机......它在百里之内散发着死亡的气息。"[1]大自然原生态的危险赤裸裸展现在人类面前,从大自然的不可抗性来看,天然险恶所带来的吞噬显得理所当然的存在,人类是否要去挑战自然的威严以及这样做的意义如何,在梁晓声的作品里得到了肯定。
为了征服满盖荒原的"鬼沼",李晓燕、"摩尔人"与恶劣的气候作斗争,与荒原上的狼搏斗,甚至被满盖吞噬了生命。梁珊珊为了捉小狍子陷进了鬼沼,王志刚为了探索出一条垦荒路与狼展开了人兽搏斗而倒下,李晓燕为了驻守这片即将开垦的土地最终深埋在了荒原,"埋骨何须故土,荒原处处为家"李晓燕发出的呼喊是这一代知青炽热的戍边垦荒精神心声。这一代垦荒知青的牺牲精神与艰苦荒原鬼沼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在《今夜有暴风雪》中,"裴晓芸那只失去了手套的手,象岩石一般硬!"[2]牺牲生命也不能向凶狠的大自然妥协是裴晓云保留的最后一点自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环境的艰苦是知青誓要献身祖国、扎根边疆的最有力证明,在北大荒险恶环境下生存的知识青年身上的坚毅勇敢、富有牺牲精神的品质,也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所要反复表现的。他们对大自然所进行的不断挑战,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表现的是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
2.人性本能与政治约束
梁晓声在礼赞那一代知青英雄的同时不忘对人性的追求,他的知青作品毫不吝啬的歌颂了知青们高尚的吃苦耐劳精神,但是却并没有回避这种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下政治的约束和人性本能的彰显。人性中善良、私欲、求生、克己的本能在其作品中处处得见,《为了收获》里当连队战士们准备在辛苦开播的土地上收获时,师麦收指挥部的曹干事来团队蹲点促收,号称全团最优秀马克思主义教员的曹干事,用他那极左的思想将麦收拖进了可怕的雨季,造成了老连长的死亡。当"出血热"蔓延到整个连队,他一个人逃跑了。在思想混乱的时代人性难以张扬,只能以隐蔽的形式出现,而处于压抑下的人性也充满了矛盾性,这种矛盾性除了政治无情的束缚外还有人性自身本能的对抗。"每个人为了成就自己的'英雄',不仅要压抑欲望,也在警惕地监视着别人,不能让别人发现自己真实的生命形态",[3]正如作者所说:"尽管时代是荒谬的,但这一代人的理想是神圣崇高的。"历史的荒谬与政治的错误约束难脱干系,政治的约束牵动了个体命运的走向,成为无法回避的客观基础。凡是经历过这场荒谬运动的人都在其中颠覆了原本的人生。而在压抑的政治与人性相互冲突的状态下,作者更注重于表现处于荒谬政治约束下的人性光辉。人性本能与政治的对比,再次延续了梁晓声叙事的风格,将人置身在不可抗力的阻隔中,强势的政治反衬出稍显弱势的人性,却是凸显了人性的灵活性,使得人性的塑造空间更开阔。
3.浪漫化的英雄主义与悲壮的死亡结局
梁晓声的知青系列小说以浪漫化的英雄主义叙事而独树一帜,正如作者所说:"在人人需要证明忠勇的时代,英雄主义是青春的至高涅槃,葬青春之土地,岂不为神圣的土地?葬土地之青春,正所言贞烈之青春。"在他的笔下,"摩尔人"血战狼群,刘迈克为挽救人民的财产搏斗歹徒,裴晓云为了站好最后一班岗在寒风暴雪中冻僵。"为了这个虚妄的'革命',他们不怕牺牲别人的一切,也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认为这就是英雄气概!时代却是在不停地给他们塑造英雄样板,他们时时处于可能成为英雄的兴奋中"。梁晓声的英雄情结在时代的感召下被放大,在这曾经为之狂热过的情怀里,他、他们这一代人付出了很多,梁晓声试图为那些些曾经为这场荒谬运动付出了生命和热忱的人寻找他们存在过的意义和价值。
梁晓声经历过少年的贫困、体会过生活的苦痛,在北大荒的历练下,他的人生信念更加坚定,面对生活的苦难更加果敢。这种情感倾注在他的作品中产生了一种厚重感,因而出现了悲壮的审美效应。为了让英雄形象更震撼、更饱满、更立体,作者将英雄塑造在悲壮的氛围中、死亡的结局中。所以,美丽善良的李晓燕葬身在了荒原,纯真赤诚的裴晓云将生命留在了暴风雪之夜,梁珊珊陷进了鬼沼,还有王志刚、老连长、刘迈克一个个鲜活生命悄无声息地被北大荒吞噬了。他要用悲壮的死与生的冲击让这些如英雄一般的北大荒知青留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历史无论如何反思都不能抹杀这一代人曾经无悔赤诚的青春与梦想。
梁晓声说:归根结底,我们这一代人的所谓命运,乃时代使然。当年那样或者今天这样,皆因时代曾那样和这样。如今,对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评论甚多,无论评论者从什么角度加以评判,单从文本角度看,只要我们能从作品中得到感动和对知青一代的认识和某方面认同,文本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参考文献:
[1]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M].北京:陕西经济出版社,1997.
[2]王向晖.商业时代的英雄情结.华夏出版社,2000.
[3]董之林.走出历史的雾霾[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