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2016-05-14韩梅
韩梅
摘要: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对其以后社会适应、人际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教师应加以重视并引导支持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以游戏为主,为幼儿提供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阐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价值,提出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更好的促进幼儿早期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中班区域活动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373-02幼儿早期社会性的发展,对其以后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幼儿早期社会性教育必须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国内对社会性的研究多从父母的教养方式、学前课程体系等多个视角进行研究,国外的研究多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测量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进行资料的收集作为理论支撑,阐述了幼儿早期社会性的教育的含义与内容,以及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转变教师、家长对幼儿社会性教育的观念,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幼儿园社会性区域活动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早期社会性的发展对其以后社会性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4-5岁中班幼儿在言语表达、社会行为、社会经验的积累等方面有一定的发展和提升空间,且幼儿有进一步发展社会性的需求。区域活动恰好为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为其社会交往能力、亲社会行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发展与养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1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与内容。社会性是在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建立人际关系,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控制自身社会行为的心理特征。社会性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周围同伴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幼儿必须学会与同伴进行交往合作、分享活动并能遵守社会规则、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幼儿自主活动有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能力的发展。
1.2区域活动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由的、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方式与材料的活动组织形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和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促使幼儿掌握行为规则、形成规则意识、习得社会技能,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1.2.1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同伴之间进行有机互动,让幼儿认识到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同伴的兴趣爱好、特点,如何与其进行交往,如何正确的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冲突或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需求,从而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1.2.2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幼儿期是幼儿学习各种能力的关键期,其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阶段决定了幼儿对情感的控制能力较弱,但可塑性较强,区域活动对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时机。如在图书区投放地球仪、地图等材料,让其了解知道自己的家乡、祖国在地图上的位置,并欣赏当地的风景特产、风土人情,让幼儿有初步的归属感以萌发其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1.2.3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行为主要指在区域活动中促进社会交往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学者提出"同龄人是最好的学校",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协作,认识到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培养帮助同伴、相互合作完成任务、能主动与同伴分享活动材料等亲社会行为。同时,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中班幼儿进行社会性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2.1区域划分不合理,幼儿规则意识的欠缺。案例一:下午的区域活动中,老师让幼儿自己选择区域进行自主活动,乐乐进入了巧手区,选择了"大鞋"的材料盒,走到最近的桌子坐下来开始进行穿鞋带的练习。在美工区玩泡泡泥的美美,提醒乐乐:"这里是美工区的桌子,巧手区的桌子在那边。"乐乐在美美的提醒下,坐到巧手区的桌子上。这时,听到"突突突突"的声音,声音是从旁边的建构区传来的,几个男孩在模仿打仗,发出来的吵闹声。其他的小朋友也循声望过来,在老师的制止下,幼儿又都投入到自己的活动中。
问题分析:幼儿现阶段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有些幼儿知道区域规则,并能自觉的遵守区域规则,有些幼儿能知道区域规则,需要在同伴的提醒下遵守区域规则;区域环境设置与材料投放不规范。
2.2区域活动中缺乏教师的支持与引导。案例二:在动物医院里,跳跳戴着医生的工作证给小猪诊治,一旁的豆豆也戴着工作证等待病人。这时,抱着小熊的皮皮说对豆豆说:"我来当妈妈,帮我看看我的宝宝怎么了?"又扭头对另外两个朋友说:"你们两个当打针的医生吧!"豆豆说:"医生不打针,护士阿姨才会打针。"说完,豆豆拿听诊器有模有样的对小熊进行检查,告诉皮皮:"宝宝生病了,需要打针、吃药。"说完就让护士给小熊吃药、打针。这时,跳跳拿起了血压仪,问:"这个是什么?怎么玩啊?"豆豆也走过来说:"给我看看。"跳跳和豆豆为争血压仪而争吵起来,老师听到了争吵声走过来,了解情况后说:"你们都抢这个玩具,那就谁都别玩了",就收走了血压仪,让幼儿换其它玩具进行活动,就走开了。幼儿又挑选其它的玩具进行活动。
问题分析: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区域活动中,以支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而案例中的教师只是简单的解决了幼儿之间的争吵,并没有满足幼儿对新事物的认识,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幼儿的求知欲望。
2.3家庭教育资源挖掘不够充分。案例三:在读书区内,香香在认真的看书,她的好朋友笑笑碰了一下香香说:"你看这个蛋糕真漂亮"。香香说:"我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很漂亮的蛋糕"。一旁的东东听到她两人的谈话,说:"我妈妈会做蛋糕,明天我给你们带榴莲蛋糕"。大家不再看书,讨论起自己最喜欢吃的蛋糕口味。老师听到说话声音,生气的说:"说过多少次了,读书区不能聊天。"在老师的制止下幼儿停止交谈,老师离开后幼儿又继续话题。
问题分析:幼儿在读书区聊天,没有遵循活动规则。从本案例分析来看,教师不善于利用家庭教育资源。
通过以上案例不难发现,在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区域活动的规则意识、区域的划分与布置、材料的投放与更换、教师的教育观念及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与家长资源的挖掘都缺乏深刻认识。
3.中班幼儿进行社会性区域活动时的改进策略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一种宽松、温馨的环境,让幼儿以游戏、角色扮演的形式,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体验各种社会工作,以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能自觉遵守活动规则,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做好幼儿园与家长之间连接的枢纽,联手家长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1制定科学的区域规则,合理设置区域。在区域活动中应提供幼儿自由的时间、空间,让幼儿自主选择进行活动。幼儿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正常的、有秩序的进行活动。老师应制定区域规则、合理设置区域位置、注意材料的投放,保证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
3.1.1让幼儿知道区域规则,并能自觉遵守区域规则。中班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较低,规则意识较弱。根据这一特点,老师应按照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区域活动规则。首先,老师应该制定相应的区域规则。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设置提示标语,方便幼儿了解区域规则并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其次,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老师应有目的地介的绍规则,提醒幼儿遵守区域规则。幼儿的发展特点决定幼儿知道活动规则后,由于自我控制力弱并不能很好的遵守活动规则,需要同伴及老师的不断提醒,不断强化此行为,帮助其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
3.1.2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区域,及时更换投放材料。老师在设置区域时,不仅要依据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还要设置合理的区域位置。幼儿天性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且发展层次不同,要求老师结合各个区域的特点及幼儿的发展特点,合理设置、调整区域,做到动静交替,各个区域互不干扰。区域材料投放的原则应以幼儿的兴趣为主,旨在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老师应根据幼儿当前的发展阶段及时进行材料的更换和增添,以吸引、激发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积极的参与各种区域活动。
3.2教师的角色扮演。区域活动要求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自主活动,但也容易造成教师角色的缺失。案例中的老师只是注意到了区域规则的遵守,而忽视幼儿的兴趣点和发展需求,及自身的角色定位。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从以下三点入手:
3.2.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要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把幼儿当做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自主进行区域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的发展选择相应的活动材料,自己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区域活动。
3.2.2教师科学指导、合理介入区域活动。幼儿的社会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的指导,如果没有有效指导,儿童的社会能力得不到提升。中班的幼儿年龄较小,很难持久的保持对同一事物的热情和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帮助幼儿挖掘材料的兴趣点,解决活动中的问题,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逐步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3.2.3重视教师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区域活动中,幼儿拥有相对宽松、独立的空间与同伴进行游戏活动,中班幼儿自我为中心意识占主要地位,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会出现争抢活动材料、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活动材料,甚至会发生同伴攻击现象。老师要及时处理幼儿之间的冲突,理清楚事情的缘由,纠正幼儿的行为。同时,老师应该抓住教育契机,教给幼儿如何与同伴交往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幼儿与同伴之间积极地交往,培养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发展。
3.3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在案例中不难看出,教师不知道事情的缘由,只是制止幼儿的行为,在离开后幼儿又继续话题。老师应该关注幼儿的兴趣点,进行谈话活动,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鼓励与肯定,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合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3.1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具有初始性和终身性,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虽然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法,但是家长因为陪伴幼儿成长的全过程,对幼儿发展特点及发展阶段比较了解,教育方法灵活而具有针对性,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3.3.2教师充分挖掘家长的资源。家长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挖掘家长的资源,整合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可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言行举止,根据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方式、相处模式,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给予幼儿一定的表扬与行为的纠错,帮助幼儿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要与家长合作,做好家园之间的反馈,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近年来,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社会环境有显著的作用,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区域活动作为幼儿集体活动之后的教育延续和衔接,具有集体活动所不具备的优势,让幼儿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主进行选择、组织游戏活动,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主动支持与引导,教师得不断的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教育理念,为幼儿创造和提供和谐自主的环境。同时,要携手家庭教育,积极挖掘家长资源,在区域活动中更好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顺梅.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李琛.教师互动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6.
[3]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张博.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线亚威.幼儿园活动区教育实验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1999.
[7]周宗奎.幼儿社会化[M].湖北少年幼儿出版社,1995.
[8]刘文.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M].大连出版社,2002.
[9]姜勇.庞丽娟.梁玉华.儿童发展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姬建峰.贾玉霞.学前心理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