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
2016-05-14白艺灿
白艺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中学生的健康状况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学校的健康教育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因此,在高中课改推进中,加强对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探索出适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之路,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中体育;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312-01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倾注了大批专家、学者的无数心血之后也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然而,纵观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我们感到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头,体育教育的改革依然穿新鞋走老路,效果不容乐观。
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科学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体育与教育教育的关系?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高中体育教学?笔者试着做一些简单的探讨,与同仁共勉。
1.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体育一词,其英文本是Physical education(HAOBC),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健康不能仅局限于生理的健康,它还涉及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即具有正常的智力、恰当的情感、乐观的情绪、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谐人际关系、坚强的意志与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应是学生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发展,"因人施教"、"率性而教",而不仅仅是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的体育发展。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必须培养人去适应变化。学生的体育发展应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其体质、健康会逐渐体现在他们今后很长的工作、生活过程中,而不仅仅以学校课堂中技能技术和成绩的获得为终点。
2.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新课程正确处理了学生本位、学科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再只是一句动听的教育口号。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健康概念,那就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过去体育教学的任务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躯体健康。今天的新教材明确提出:"全面锻炼身体,增进身心健康。"并赋予它新的内涵,包括身体机能、素质,运动能力和身体心理适应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因此,新课程增加了"韵律操和舞蹈",对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进步,特别是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421家庭增加,很多独生子女在物质生活非常充裕的同时,养成了不好的性格及行为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循循善诱,特别是体育教师应深刻钻研教材的内涵,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观念。
3.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旨在说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终身体育是指从小到老贯穿整个生命过程进行的体育活动,要求人们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将体育作为生活内容来对待与安排。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将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终身体育将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
因此,新课程的重点之一是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自我体育意识(自己具有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心理或具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和要求),他就不会把体育看成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学科。他就会把体育当成是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因此加强对学生自我体育意识的培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做到的。
新课程中"如何制订锻炼计划和运动处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动手、自我检测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改善教学方式对策
4.1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要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并提供充分的条件,促使学生尝试、探索、观察、实践,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成为善于"发现"的学习者。
(2)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就实现课程的功能而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把教法和学法统一起来,发展学生的"元知识"能力,使他们成为"策略的学习者"。要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用以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
(4)要尊重学生差异,因异施教。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师生之间不能平等交流、探讨。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到良好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知识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平等参与者转变,从知识的传递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
4.2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不利于教师操作实施,不利于学生获得评价信息的评价活动,难以发挥其对教学活动的导向、调节、激励、鉴定的作用。另外,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教学的重心一直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动,作为"副科"的体育课得不到重视。受这种"高考至上"认识的影响,学生因没有"考试"的心理压力,对体育课的积极性较低,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既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更需要变革体育课程评价的观念。
高中体育选项课在设置时应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充分考虑到高中生身心特点,要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固定模式,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为体育选项课创造出良好的外部氛围,最终促进学校体育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不仅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普通高中的教学要求,也代表着未来体育教学的一种趋势。现在,在高中体育的教学之中依然有诸多不足,如何转换这一形势同时加强高中体育健康教育,这需要我们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继续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王群.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