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浅析
2016-05-14张连琳
张连琳
摘要:小学数学教法多样,其中"趣味性教学"和"学生主体性教学"是两种重要的方法,需要加以强调和践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法;趣味性教学;学生主体性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215-01 小学数学是初高中数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基石,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教好数学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完成的艰巨使命。本文特从"趣味性教学"和"学生主体性教学"两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法作一管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孩子有模仿的天性,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他们想知道事物的本来面目,教师可根据孩子的天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提倡活动式、启发式、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然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于是学生产生了求知欲望。教学过程中开设数学活动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将来更进一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小学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做到无师胜有师,所学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学会去学习、去思考去应用数学知识。
3.做好课堂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测量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知识技能的培养情况,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必要的评价。强调检测与反馈是基于信息化教学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原则。课件中的练习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重要环节,通过检测反馈的信息可以及时调整并予以指导。教学课件对于练习的编写也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的步骤进行设置。在进行网络教学课件的设计时,我们对练习的设计作了以下处理:在练习题的题型上分为基本类型题、提高类型题、综合应用型三类编排。基本类型题针对全体学生设计,严格控制难度,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题量较多,以有利于后进生练习。提高类型题也针对全体学生设计,主要体现知识的相对系统和综合,题型上求全求新,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题量多,前部分习题较易,而后部分难度则逐渐提升。综合应用型练习针对中上等学生设计,除这部分知识外,还涉及其他章节的相关知识,题型要力求新颖灵活,能力成分明显,综合性强,难度较高。学生在学习完后要采用及时反馈的形式自己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及时知道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也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进行相应知识点的补救。
4.注重学生主体性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处提出了"学生主体性"教学,对此,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首先,教学思想的转变。传统教学重视教师的作用,其重心在"教"。教师是主导也是主体。教师采用的多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着力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于此,学生也能习得一些知识,但是思维训练和智力开发多有欠缺。《标准》强调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其由重"教"而转向重"学",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有所学",而且让学生"想学"、"会学",智力也得以"学"。这种转变是一大进步,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其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体现在老师教授和学生自学探究两种教学模式当中。一方面,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心里始终要有学生的存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老师在教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要采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入。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讲课"。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学好需要学习的知识。当然,要因材施教,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授课任务"。
再次,教师作用的再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是教师依然很重要。教师不能像"满堂灌"课堂一样灌输知识,但也不能作为一个消极的"旁观则",其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教授型课堂姑且不论,在学生自主探索型课堂中,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好引导和指导。要探索,但不能让学生盲目的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高效的探索;学生在行径中会遇到困难与困惑,需要有教师的指导。教师不但要做学生的良师,而且要做学生的益友,要成为他们探索知识道路上的伙伴和助手。
5.挖掘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所谓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教学中把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把教学情境生活化。首先,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善于挖掘生活资源,采撷生活数学实例,通过数学活动,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使学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其次,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认识到数学符号、公式、图表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有关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的事物,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从熟悉的具体的事物中理解一些数学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学习中解脱出来,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习效果。最后,创设"生活数学"情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总之,学生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作为教师要深入钻研新教材,充分挖掘新教材中培养学生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教师更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同时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另外,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创造性的发展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学习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