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2016-05-14罗克聪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意识生活数学

罗克聪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212-01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从动机入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假设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1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新课改理念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大亮点。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大多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直接提供给学生的,学生一般不容易感受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或意义?"教学实践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是被动的传统教学。新课程强调开放性、生成性教学,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勇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教师,走向社会,这样可以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1.2鼓励学生敢于置疑。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好学、勇于探究的天性,大胆探索发现,敢于提出问题。

1.3诱发学生积极提问。《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想问。如:新课开始时,教师精心设置一些生动有趣、能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师生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抢答"竞赛,由学生任意报出一些分数,大家来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看谁答得又快又正确,结果都是教师取胜。好奇心迫使学生想知道其中的奥妙:怎样才能快速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样学生在强烈的问题意识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规律,学起来特别感兴趣,特别认真。

2.从方法入手,改进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1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意识根植到学生脑海。"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一名言已成为共识。我这里引用为:"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回忆:从儿童伊呀学语开始扳着手指数1、2、3、4……;身边一共有几个亲人?桌上一共有几碗菜?告诉阿姨你今年几岁?你算一算今天一共用了多少钱,一共吃了几个冰激糕。就连买一瓶酱油3元钱,买一包盐巴2元钱,用10元钱,还应该找回几元钱,这样至少要在一年级才学到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可能有不少儿童在上幼儿园以前就会接触并且就会正确地计算了。教师从幼儿园或至少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结合教材所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个客观事实。

2.2使学生养成从生活中捕获数学信息的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所学内容长期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生活中寻找并获取数学信息。例如学习完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后,让学生计算出黑板、教室、乒乓球台、家庭居住面积。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就必须从生活中寻找并且获取数学信息,会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应用无处不在。以后一看到某种生活现象,学生就会很自然的想到是否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答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思考能否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2.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且提出问题,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逐渐培养其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和条件。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会发现并且提出问题呢?新编小学数学教材在"实践和综合应用"部分就利用一些数据结合插图让学生提出各种数学信息和不同的问题,我认为这还不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随时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想一想,有没有数学问题,如果有,是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主动有意识地和学生一起讨论,时常可以感受学生在讨论中激励的心情和强烈的表现欲望。让同学们很自然总结出: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

3.从效果入手,加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可以说,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一般要从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来考虑,小学阶段常用的实践活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3.1引导学生操作与制作。这类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例如在教《认识物体》一课时,布置学生带乒乓球、牙膏盒、魔方等生活用品,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分类、举例等操作实践活动,会辨认长方体、分类、举例等操作实践活动,会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感知他们的特征。操作活动各环节设计如下:(1)分一分,初步感知物体(2)摸一摸,进一步感知物体(3)认一认,形成表象(4)说一说,实际应用。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主动学习,经历给物体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把获得的体会与同学交流,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因此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就会兴坡大增,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3.2增加游戏竞赛环节。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开展实际测量。 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量与量的计量"。教学《土地测量》可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行实地测量,帮助家长计算面积等;教学《千米的认识》可带领学生进行目测、步测、实际测量。

3.4注重课堂延伸,培养学生观察、调查能力。数学来源于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地砖的形状往往是正方形的,也有长方形的,我们还见过正六边形的地砖。无论是正方形、长方形、还是正六边形的地砖,都可以将一块地面的中间不留空隙、也不重叠地铺满,也就是密铺。还有什么形状的图形可以密铺地面呢?同学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总是借助于画出的图形去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而得出结论。

当代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的最好方法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在实践中激起每个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地独立探索,使学生利用自身能力学习和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数学的社会,我们已进入"数学化"的时代。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社会甚至人类未来生活的促进和发展都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意识生活数学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