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2016-05-14黄志勤
黄志勤
摘要: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首先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注重诵读,在诵读中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美感。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感受古人风采。在文言教学中巧妙地进行知识链接,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兴趣;诵读;对话;知识链接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138-01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先让学生读通,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分析主题和写法,虽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单调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学生生厌,教师压抑,以至于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
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如何寻找滋润文言文教学的那一夜春雨、一缕春风、一片春阳呢?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1.激发兴趣,让文言文课堂激情飞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首先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利用多种教法和辅助性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挖掘其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利用历史故事、典故、神话等巧设情境导入新课,既简单快捷,又便于学生理解。像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就可以借此引入对《出师表》、《孙权劝学》等课文的学习。还可以调用地理、历史、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来学习相关的文言文,如《三峡》、《岳阳楼记》、《陈涉世家》、《史记》等。利用从简笔画到甲骨文,再到现代汉字的演变,来讲解文言词的字形和字义,给学生留下了生动而深刻的印象。
2.注重诵读,在诵读中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美感
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文言文以生命、活力。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等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朗读竞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为顺畅地背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
3.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感受古人风采
文言文中或是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或是淋漓尽致地传达了作者自身复杂细腻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总而言之,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一个"人",这个"人"今天我们看来是古人,可昨天他们是一个个眨巴着眼睛喘气儿的、有喜有乐敢哀敢怒的活生生的"人"。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却感受不到这个"人",或者对这些"人"的感觉总是平面的、干瘪的、飘忽游移、捉摸不定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让这个"人"的脚实实在在地踏在那个他的时代里。因为我们不理解他们生活的历史,不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所以我们不懂为什么会发生"捕蛇者"的悲剧,不懂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不能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让这个"人"立起来,让"他"鲜活地站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心跳,感受到他的气息,感受他的喜怒哀乐。通过对作品背景、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家经历的介绍,把这个人物还原到他本来的生活中去,让他在他原本的生活中鲜活起来,让他充满自己的个性。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深刻地理解这个"人"。课堂上,学生不仅感受到这些具有独特个性、具有不同风格的"人"的风采,而且还可以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这些文化巨人进行心灵交流。学习《岳阳楼记》时,学生将本文与范仲淹的词"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联系起来,畅谈自己对范仲淹的理解和认识。学习《捕蛇者说》时,假设自己就是柳宗元,听到蒋氏的悲惨遭遇,你会产生哪些心理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4.在文言教学中巧妙地进行知识链接,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河中石兽》一文时,对于河中石兽向上游走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利用物理知识给出更精准的解释。
实物体积大、密度大、质量大,水的冲力无法把它冲走,水流冲到石兽后会产生涡流,把石兽上游迎水面的沙石冲走,石兽就会向上游方向的坎穴翻到,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向上翻滚,所以,若干年后,石兽就会向上游跑去了。
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可以把语文教学与历史学科结合起来,学生们通过课前自学,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如长勺之战的背景,交战双方、当时春秋之战的作战规则……对历史的深挖细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对"轼""伐"等词语的把握很精准。
《三峡》一文,它出自地理名著《水经注》,从文本中我们知道,三峡的山高峻峭挺拔,连绵不断;水势盛大,水流迅疾。其实八年级的地理课上刚讲完了《中国的自然资源——水资源》一节,讲到三峡水量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阶梯与阶梯之间的丰富非常适合修建水电站,如"三峡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语文地理两个学科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5.引入竞争,给课堂注入不竭的活力
在文言文的学习、巩固环节,也可以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让文言文的课堂学习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可以在课上举行多种活动,便于学生扎实掌握各种文言知识、领会思想内容。比如知识竞赛、古文化知识猜谜、辩论会、朗诵会、课本剧等,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学习,变学习为游戏,在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中,使得文言文学习的渠道变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相应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无定法,只要是能适合学生、适合学情的就是最好的方法。高效课堂永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一种教育理想,是教学中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有效结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在双边效益中展示教育教学的魅力。题方向进行学习,以后也能自己提出相关的学习问题。其次,是对课文内容的空白处进行提问。作者为了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总会在文章的一些内容处留下一些省略的文字,教师正好可以利用空白的地方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想,然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课堂上巧妙的进行问题的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大意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的设置,把课本内容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块,打破学生的现有格局。在具体的语文课程问题设计的环节,教师应该多多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选拓展思维空间,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这门学科,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蒋婷汝.语文教师有效性提问探析 [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06 ) .
[2]梁小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及对策 [J] .广西教育,2014 (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