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向更广阔的方向延伸

2016-05-14陈艳敏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教材生字识字

陈艳敏

摘要:本文围绕让语文课堂向更广阔的方向延伸的构想,从三个方面入手,不断努力拓展语文学习的方向。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应立足课本,对学科内的其他文本知识进行拓展,迁移;或是延伸到课外,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或是融入生活,延伸到社会实践。

关键词:课堂延伸;课内迁移;学科联系;生活实践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109-0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初衷,正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是立足于"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所以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有进一步的延伸,而不只是为了应试而教学,枯燥地去教授所谓的答题技巧,限制了教师与学生的视野,使得语文学习失去了意义。我们应立足课本,延伸到课外,并延伸到生活。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

1.立足课本,课本内知识的拓展与迁移

语文教师必须立足课本,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先做到课内知识的拓展与迁移,才来谈课外知识的延伸。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纵贯古今,乃至生活琐碎,可针对课文本身讲的确是少之又少,还美其名曰自己学识渊博,这是不可取的。拓展延伸是不能脱离课本的①,教师拓展的方向应与课文有机地结合,达到恰到好处的效果。

例如,必修三先秦散文的学习,学生对于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了解知之甚少,理解文本有较大的困难。所以上《寡人之于国也》时,我就详细地介绍了孟子的生平,用一些小故事来吸引学生,小故事里蕴含了孟子的主要思想,以及它对儒家思想发展的重大贡献。这样让学生对孟子其人有了初步的兴趣之后,在上文本时就比较容易接受。

我还比较重视课内文本之间的拓展和迁移,对那些基本同类的文本进行整合,作适当的延伸,让学生不只是局限在一篇课文,对其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我和许多老师一样设计的导语是"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们的无限情思。历代文人们关于秋天的诗句有许多,请同学们试着说出几句: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毛泽东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同学们背诵了一首又一首古代关于秋天的诗文,唤起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秋天的景色就仿佛在我们眼前②。课堂气氛一开始就活跃起来,学生也对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有了初步的感悟。

2.延伸到课外,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新课标里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立足课本的同时,为了让课堂内容更宽广,有必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在教学中我常以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如教《琵琶行》播放一首琵琶曲《十里埋伏》,使学生感受铿锵急促的乐曲声,增加了学习的兴趣③。在教《背影》时,让学生观察一幅课本的插图《父亲》,从父亲沧桑的面容去感受父爱,并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就加强了语文与音乐、美术这些艺术学科的联系,培养感悟能力,提高审美追求。

语文与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都成为语文重要的教学资源。比如对曹操、荆轲等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在学习贾谊的《过秦论》关于秦灭亡的原因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点去评价历史人。我们所学的一些成语和名句也是同样蕴含着许多政治的内容,如《劝学》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的道理;"庖丁解牛"这个成语揭示了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寓意。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我们语文课堂应积极向课外延伸,向其他学科扩展,在跨领域的学习中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帮助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

3.融入生活,延伸到社会实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就是"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所以,生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源泉,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④。

例如,学习古人为我们总结的一些生活经验和人生观、价值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活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必修三的《劝学》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识字教学蒋渝兰(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实验小学重庆九龙坡400000)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110-01俗话说:"万丈高楼从地起",用它来比喻小学语文教学,其中的识字教学就好比是语文学习这个大厦的"地基"。这个基础是否牢固,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和习作运用。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把识字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低年级,并以此作为全面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作为一线的任教实验教材的教师,对于新课程对低年级识字教学重要性的指导思想是能够接受和赞成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困惑:拿一年级上册的拼音教学来说,旧教材就是单纯的拼音学习,而新教材在每一课拼音课文学习的同时还配有儿歌的学习和生字的认读,许多没有受过学前教育或家庭的早期教育的学生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两头都没学扎实的情况。又如,新教材识字量激增后每篇课文都有要求会认的生字十多个,会写的生字六七个,这些字都是高频字,字与字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或相似之处,学生学习时的实际情况是出现遗忘率大,音义不分,同音替代等问题。

面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与新课程矛盾和不协调的地方,作为一线的教师我没有采取回避和否定的态度而是积极地查找原因,通过不断地深入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意识到这些困惑实际上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陈旧造成的。

1.改变旧模式,形成新理念

以前,我们习惯于一种一步到位的识字教学。学拼音就单纯地学拼音,学课文就单纯地学课文。而且每一课的所有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利用各种时间和机会不断强化和巩固,力求人人过关,步步到位。加上以前的生字简单、数量少,并且是由简到难、由独体字加偏旁等形式出现,因此老师教,学生学都比较容易,长期以来就在任教教师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教学模式。而新课程,新教材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才能胜任新的教学任务。新课程要求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量约为3500个,而低年级就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这样的设置其实并不是违反小学生识字规律的,根据专家的研究证明,6、7岁的孩子的识字能力和识字兴趣最强,以后逐渐下降,因此在此阶段加强识字的教学,增大识字量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识字量大了,才可能进行大量阅读,为中、高段的阅读与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课文数量增多、课文篇幅长、生字量大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尽快抛弃固有的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不再要求学生必须每一课的生字都要在这一课时中牢固掌握。我意识到现在的识字教学应该是一个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看到学习一篇课文,学习一课的生字,在这篇课文中认识,在另一篇课文中不认识是正常的;今天认识,过几天不认识也是正常的。因为呈现这个字的课文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它的机会,以后再通过各种机会和渠道巩固对它的理解认识。以前的教材识字和写字是合而为一的,而新课程、新教材对识字明确提出"会认"和"会写"两种要求,我就认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做:会认的字就只要求会认,不拔高要求,会写的字才要求一定要会写。这样一来,不仅为学生松了包袱,也为自己的教学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2.充分利用教材,落实"阅读识字"

在教学中,我意识到新教材是加强学生识字量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新教材在一册学拼音的时候就每课都配有图文并茂的儿歌,让学生在学拼音的同时,认图中的生字,读儿歌,并通过读儿歌识字。学生在学完拼音后就能认字200多个。根据资料统计,一年级上册安排认识使用频率最高的400个字,可覆盖现代书报杂志的47.21﹪,而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完二册书后,许多学生的能认的字大大超出了以往学旧教材的学生同时期所认的字,很多学生都能阅读除课本之外的许多儿童读物。这就让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新课程、新教材编排的科学性的认识,由于教材已基本函盖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字,作为一线的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切实提高课堂识字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能通过教材的学习,掌握教材要求他们认读的字,就能很好地完成新课程在识字教学方面设定的"大量识字"的要求。

3.激发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

新课程、新教材要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意识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了各种手段丰富识字教学的方式,如:多媒体、生字卡、摘果子、游戏等,让学生在愉快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轻松识字。课后,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的途径识字,并利用"成长记录袋"来检查和交流课外识字的心得体会。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课开展识字大擂台,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所认识得生字和识字方法、途径、并评出识字大王,这样既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又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时我始终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鼓励学生多种途径识字。为此,我班有的学生利用《自读课本》和课外读物识字;有的学生利用报刊杂志识字;有的学生利用电视、电脑等现代传媒手段识字……用这些方法又增加了一定的识字量,也培养了学生在不认识的字时,通过请教别人或自己查字典等途径识字,让学生具有主动识字的意思和愿望,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生字,自身不断地持续发展。

通过一年的教学,不仅使我的学生在识字的方法和效果上有了很大的收获,也使我同他们一起在新课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学生不光是识字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也相应地得到提高。写话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现在学生不仅能写一句比较通顺的话,而且能写一段比较通顺的话,相当一部分孩子还能恰当地运用他们在课内课外阅读中学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

以上只是我在学习新课程,运用新理念的一些小小的收获和体会,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地深入学习新课程,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使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都有新的突破和提高。和《师说》中不断学习和尊师重教的传统精神,是我们一生都不能摒弃的,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学会思考,并能够加以评价,表明自己的观点。在写作时,学生能用心去感悟生活,用文字去真实地反映生活。语文教师要在社会实践中融入语文元素,我们可以开展"成语竞赛","课本剧表演", "举行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如果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不处不生活",正是语文课堂要努力达到的境界。

想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向更广阔的方向延伸,不仅仅是我以上所谈到的这几点内容,其实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把握好语文课堂延伸的"度",不断拓展语文学习的方向。"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这才是新课改下,我们语文教学所贯彻的真正理念。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延伸不可置之"度"外》 征高才 江苏教师.2011.12(下半月)

[2]《让拓展延伸为语文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 ——语文课堂中的拓展教学策略研究》

[3]陈静.课外语文 2013.12

[4]《语文课堂教学延伸的把握与实践》 林 会 语文月刊 2012.2

[5]《如何让语文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王 英 21 世纪中学生作文 2009 .3

猜你喜欢

新教材生字识字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读儿歌识生字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生字辨识大闯关
识字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