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2016-05-14汪福荣
汪福荣
摘要:我国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教育就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那么教师对一切可能措施,也应该有一个充分的把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课堂是主阵地。无论教学条件有多么复杂,教师都要根据教育心理学规律、学生的思维规律、学习理论等规律,对教学情况进行利弊分析,切实做到因材施教。集中思维有余,发散思维不足;逻辑思维有余,直觉思维不足;抽象思维有余,形象思维不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弥补这些差距,然后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思考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096-011.开展课堂提问
以前课堂教学是师讲生听,这自然没有什么研究可言。目前,课堂教学比较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了,但基本上还停留在问题设计与解答阶段:即教师备课精心设计几个与课文理解相关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逐一解答。弊病是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当然,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研究的问题固然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形成比较严密的教学环节。但课堂教学中,提问不能成为教师的专利,为了使课堂教学价值发挥到位,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这样不但能形成课堂教学的平等交流,而且还可通过对问题的探讨研究,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深入思考问题,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拓展探究方法,开启探究性学习之门
探究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浅显,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2.1在实践中探究。这种探究方式是:疑问——活动——发现——结论。人们常说,听过会忘,看过能记,做过才能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现,在动手中感悟,自己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得出方法。如在指导《颜色变的戏法》一文时候,叫学生带好美术课上用的颜料。在课堂上老师提出:把红色+蓝色=?;红色+黄色=?;红色+蓝色+黄色=?;……。让学生动手调配色彩,然后认真观察,最终得出结论,这样能使学生对颜色从理性认知,上升到感性理解。又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布置学生调查:我们这个地方环境受到那些破坏,使我们的生活受到那些影响?学生对了解此问题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他们的观察、了解、访问后,对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
2.2比较性研究学习。把内容和形成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有目的进行探讨研究叫比较性研究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发展和开拓学生的思维。一般情况下,学生拿到阅读材料,就只知道研究这一篇,想不到还有可比较的另外作品,这就需要老师通过指导训练,培养学生的自觉比较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是很关键的。《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分析文中的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我教课时有意让学生比较作者对王熙凤和林黛玉的肖像描写,通过对比,同学们发现这两个人物虽然都是美人,但穿着、打扮、气质、性格却不同:一个俏艳俗气,一个飘逸脱俗; 一个泼辣张狂,一个柔弱内向; 一个阴险狠毒,一个善良多情。通过比较,他们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小说中人物肖像描写的妙处。这样,经过多次强化训练,学生会有意识地展开联想,自觉寻找对比点,达到这一目的,就意味着这一方法,已被学生初步掌握。
3.注重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集体的智慧,在探索交流中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应该强调的是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者,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但要注意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只会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现象就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引导和调节。另外,在一堂课中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时间太长,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才能收到成效。
学语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给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经常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提出:"父母各自不同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小组讨论时,先让要让每位成员发表见解,然后经过探讨,最后达成共识。如意见不统一时,各自摆一摆理由,由小组成员大家评判或各自保留意见,听听其他组同学和老师的见解。这种合作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4.培养探究意识,引导知识延伸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好奇和探究的意识,让课本知识得到延伸,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想办法、出点子,用语文课文的魅力,让学生觉得学语文有趣,自己主动地去学,自觉地去探究其奥秘。如在教《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这一课时,由于小学生对电脑知识和作用了解不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激发学生的兴趣办法,如课前提问:"电脑是干什么用的?它怎么会有这么神奇?"学生认真看书后对问题能作出初步的解答了,接着课中提问:"其实,书上讲电脑的作用只讲了一点点,它为什么那么神奇也没有讲清楚,你们想真正了解它吗?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问题吧。"每个学生对电脑了解各不相同,通过讨论互相补充,这样学生对电脑的了解更全面了。最后布置调查作业:"1.你们调查了解一下生活中的那些人工作要用电脑,那些事情要用上电脑?2.写一件电脑给你带来好处的事。"只要坚持培养学生对未知的探究意识,学生的潜能就能得到挖掘,学习能力会得到不断的发展。
5.体验探究趣味,获得成功的欢乐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后,终于解决了一个个对他们来说是新奇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时,他们能从探究中体验到快乐,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强大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他会产生推动不断探究的巨大力量。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因此,当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取得的点点成绩,老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尝到探究的甜头,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给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创造条件,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并细心呵护学生探究的萌芽,让其茁壮成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参考文献:
[1]徐忠恕.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1(07)
[2]刘明.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12)
[3]杨秋枫.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中的妙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06)
[4]廖代华. 刍议小语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