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中学语文
2016-05-14曾华
曾华
摘要: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与关键,而作为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中考、高考成绩,对学生的未来至关重要。很多学生虽然为语文上用了很多时间,但结果却不令人满意。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将从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和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两方面来谈谈如何学好中学语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语文;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080-01 很多学生都觉得语文这门科目太难,太枯燥了,很多时候自己付出了很多,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因此,语文便成了许多中学生口中所说的"老大难",久而久之,他们就对语文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学好语文,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与关键,不可以轻易的说放弃。因此,在这里,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些有关如何学好语文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兴趣是关键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与源泉。"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而中学语文学的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各科的学习及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着他们的中考、高考成绩,从而对他们将来的命运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尽可能的引起同学们对中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那么一切就会迎刃而解。而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老师应该在讲课过程中尽力的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及人格魅力,从而成为学生努力效仿的对象,以此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因为,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在经历青春期的转型,他们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被别人所敬仰的。而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要抓住学生身上的这个特点,在平时的上课中,我们要尽量的通过自己的言语或行为示范,让自己成为他们所敬仰的对象。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它不仅要求语文老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表演能力、演讲能力,朗诵能力,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在上课的闲暇之余,语文老师可以给学生有声有色的背诵一首诗,或者声情并茂的朗读一篇优美的散文,让学生不仅被我们所读的作品所感动,更能够被我们的朗读表演能力所折服,这样语文老师就很自然的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促使他们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
其次,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从语文的学习中增强信心,让他们从中感到乐趣。由于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因此,作为中学阶段的语文老师,不仅要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还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展示他们所学到的才能。例如:在每次上课的前五分钟,我们可以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来进行诗歌朗诵。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朗诵能力、表演才能,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岂不是一举多得?
2.重视诵读,培养语感
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注重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荀子》中的"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点出了熟读精思对于学习汉语的重要;苏东坡送安敦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仅是指默读,更多的是指出声的诵读,而且在"读"前还要加一"熟"字,更要求反复地读,达到自然成诵的地步。朱熹还提出这种"读"的严格规范:"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训学斋规》)。学习汉语文之所以特别要强调读,把读视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关键还在于形成语感。
可是,现在连学生能"读通课文"这一阅读教学的"底线"都不再受人关注,或上课伊始,就进入逐段讲问;或干脆把读通课文赶入无法控制的所谓"预习"中去。一方面课堂上很少看到老师有读通课文的训练,对读通课文的检查,和对读不通课文的细心指导。另一方面课堂上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篇文章学完了,学生几乎没有通读一遍课文,课堂上听不见书声琅琅,只听见教师泛泛的讲解,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须知学生连课文还不能读通,又如何谈得上理解、感悟,又如何谈得上形成语感。
3.文道统一,文以载道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孔子在这里讲的虽然是诗歌的教化作用,但也可以推测,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把"文"和"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当然这里所讲的"道",有其封建性的糟粕,需要剔除,但"文道统一"的确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我们所提倡的"文道统一",就是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语文知识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可惜的是,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文"不重道,只传授知识,不重视育人,或者人为地把文和道割裂开来,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在课文课上加一个长长的思想教育的尾巴,搞穿靴戴帽式的对号入座,这些做法都有悖于"文道统一"这一教学原则。
4.结合文章内容,引导想象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贯盛行的灌输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我在上《游天然动物园》一文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按文章描述的顺序逐段讲解,而是先给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动物介绍给大家。由于学生得到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因而在交流时畅所欲言,朗读时人情人境。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例子",提炼语文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5.允许个性张扬,自由表达
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她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理想课堂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的鲜话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的灵活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