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比较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途径
2016-05-14陈宗龙
陈宗龙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034-01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手段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1.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异同
因为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区别事物开始的;要区别事物,首先要进行观察,再进行比较,然后找出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异同,从而获得准确的概念。例如在教学生认识"1"和"2"这两个自然数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数字符号的外形,并同时对应这两个自然数摆放的事物的多少,让学生观察、比较,又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在钉子板上用橡皮筋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要他们讲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行),然后又要求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边延长或缩短,看一看能围成几种什么图形。学生在钉子板上围成的图形有:
这时告诉学生,像这几种图形就叫梯形。并让学生举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梯形物体。教师把学生列举出的梯形物体一一地画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把梯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学生不难发现梯形的特征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从而学生牢固地建立起梯形的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2.通过比较,揭示规律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规律可循,在教学数学概念时,切忌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是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仔细的观察、比较、分析来发现其规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德。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时,我不是直接告诉小小说长和宽的和乘以2等于长方形的周长,而是用木条做一个长方形,且用不同的颜色区分长和宽,首先让学生观察其特征:对边相等。这时取下一个和一个宽加起来才是这个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再乘以2才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从而推导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其道理,不但记住了公式,而且还能灵活运用。
3.重比较和转化,实现迁移
因为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知识,都需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的过程,一旦掌握新知识以后,又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这两个转化过程,就能够促成新知识的结构。要突出知识的转化,必须重视比较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比的性质"时,我从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人手,引导学生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先给学生一个2:3,让学生说出它除了表示比以外,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还可以写成2/3,2÷3)然后提出问题:2/3=4/6吗?要求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作答。并板书:2/3,4/6后,又提问:如果我们把2/3,4/6各看成一个比,那么2:3=4:6吗?为什么?这时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和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和分母,比值相当于商和分数值。又因为除数和分母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零。这时学生的兴趣特高,应立即启发学生自己归纳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这样以旧带新,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4.注重创设问题情景
因为任何思维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结束。在教学实践中我时时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善于提出疑问。教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特征,在引导方面是较为容易的。可以在未来为我国贡献出一定的力量,将自我价值有所体现。让是非选择帮助儿童正确面对,具体要注意的不是替代他们做出决定,而是充分的协助其开展,要让他们养成正确的自我判断能力。
2.重视“情感交融”做到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学生学语文要进行认知活动,认识形象时思维的对象是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体验时,体育的对象也是课文的语言文字,因而情与知的和谐是通过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来实现。决非空穴来风、决非凭空外附一张皮,必须体现语言文字的个性。语言文字无论是记人的,还是叙事的、写景、还是壮物的,也无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句子,是一个片断,还是一篇文章,我们都可以去研究情感体验与语言训练相结合,实践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3.重视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正确运用
3.1教态表情。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最先印入学生眼帘的是教师的教态表情。教师得体、大方的服饰,亲切和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等教态,一经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状态。如果教师能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态,如此循环往复,就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深化,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自主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在行为上做出积极的反应。反之,就会引起情绪上的抵触和行为上的抗拒。虽然老师是一个普通的人,但又不是一个不普通的人,这个"为人师表"的特殊职业决定了教师应以什么样的外表出现在学生面前,以和为学生作身正之范的作用。教师如何运用教态表情通过教育活动侵入学生的心田,触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积极情感的反应,确实是一门艺术。
3.2语感传情。情感因素在教育中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教学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指向性的作用,提高了感知的反应,并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理智感的发展,促进学生进入特定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3.3以情动情。学生的情感培养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情感投入的前提条件,是通过激情、明理、导行等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中实现。激情是明理导行的前提,没有激情难于明理导行。通过教师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的内心情感并化为改造世界、改造自己的巨大动力。由于学生是处于易动感情、重感情的心理发展阶段,此时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并用于学习,做到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教师一进学校就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以最佳状态面对学生。
4.坚持以情施教
情感教学的另一重要原则就是以情施教,其主要用以指导师生间伴随着教学中的认知信息传递而形成的情感交流回路的第二、三、四条分支回路的流动状况,以及教师情感的自控回路的流动状况。根本宗旨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传授知识和技能,传播思想,同时伴以积极情感,进而使情感与知识相融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面带微笑以喜悦的心情步入教室,学生们自然会倍感温暖和亲切,课堂就会充满快乐的情感。此时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能够敞开心扉接受新知识,并能够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相反,如果教师冷漠或者充满愤怒地表情步入教室,学生们自然会感到情绪压抑,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这种情况下教学势必阻碍学生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始终保持积极热情、饱满振奋的情绪,对于带动学生快乐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