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采用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的疗效及药物副作用分析
2016-05-14王鑫
王鑫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拜糖平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并观察其副作用。方法 在我院内分泌科2013年4月~2014年1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89例并分为两组(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45例,采用二甲双胍进行临床治疗;对照组患者44例,临床治疗采用拜糖平,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药物副作用,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临床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均实现了血糖的下降(P<0.05),对两组患者的PBG(餐后2h血糖)、FBG(空腹血糖)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发现均具有明显差异,对照组PBG下降更明显、试验组FBG下降更显著;对两组患者的药物副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15例患者出现排气次数增多、腹胀,3例患者出现腹泻;试验组14例患者出现腹部不适、腹泻症状,但均可以耐受,经治疗后症状绝大多数得到改善和消失。结论 二甲双胍、拜糖平对治疗2型糖尿病均具有较理想的疗效,药物副作用较小,值得临床进行广泛推广。
关键词:拜糖平;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治疗疗效;药物副作用
糖尿病是全世界目前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慢性疾病,是临床常见内分泌代谢疾病之一。糖尿病(DM)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每年以250万糖尿病患者的速度增长,而其中90%的患者为2型糖尿病患者[1]。糖尿病是胰岛素作用和分泌缺陷引起体内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糖类与脂肪等代谢出现障碍而引起的,其诱发因素主要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2]。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是胰岛β细胞出现功能缺陷从而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症状的出现,严重时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产生。二甲双胍能够有效地改善糖的代谢,改善胰岛素的抵抗,是胰岛素增敏剂;拜糖平可以抑制葡萄糖在肠道的快速吸收,从而降低血糖,属于葡萄糖苷酶抑制剂[3]。本实验通过对比的方法对拜糖平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探讨,并观察分析了其药物副作用。详细情况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内分泌科2013年4月~2014年1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机选取89例并均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为49~70岁,平均年龄为(57.2±1.6)岁,病程3~7年;对照组患者44例,年龄为46~67岁,平均年龄为(54.1±2.3)岁,病程4~10年。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患者的一般基础资料进行分析,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入选标准 入选标准:①均符合由WHO制定的此病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75岁;③入选前患者需运动、接受食疗;④患者接受试验前服用以往药物治疗后均未达标者:FBG大于7.0mmol/L或者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
1.3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①1型糖尿病患者;②2 w内服用过研究药物的患者;③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及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④严重肝、肾、脑、心存在功能障碍;⑤患有其他内分泌疾病的患者;⑥过敏体质的患者等。
1.4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传,并在研究过程中合理安排运动与饮食。采用拜糖平进行临床治疗的对照组患者,50mg/次,3次/d,餐时与饭一起嚼服。
试验组采用二甲双胍进行临床治疗,患者0.5g/次,3次/d,餐时吞服。对两组进行3个月的持续降糖治疗,在治疗期间4次/d监测患者的FBG和PBG,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药物副作用,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1.5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FBG、PBG进行监测与记录,并进行对比探讨分析。
1.6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FBG、PBG值降至正常水平或低于治疗前40%;有效:PBG、FBG值虽低于治疗前20%,但未降到正常水平;无效:FBG、PBG稍有下降甚至没有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7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以(x±s)表示,以a=0.05为检验水准。若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后疗效对比 对于2型糖尿病治疗,试验组的总有效治疗率为80.2%,对照组的总有效治疗率是80.6%,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前后患者PBG、FBG水平对比 临床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均实现了血糖的下降,对两组患者的PBG、FBG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发现具有明显差异,对照组PBG下降更明显、试验组FBG下降更显著,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第三大慢性疾病,若没有及时接受治疗,患者极有可能会出现肾功能障碍、心脏病、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4]。在我国,90%的糖尿病患者为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是胰腺β细胞出现功能缺陷而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症状的产生,其引发的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是该病患者致残或者致死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胰岛β细胞功能的保护、血糖水平的控制已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临床之前多采用注射胰岛素的治疗方法,虽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症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其副作用较大,并发症较多,对患者造成了极大的身心痛苦。目前,临床多采用拜糖平和二甲双胍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5]。
二甲双胍为双胍类的降糖药,可以抑制葡萄糖由肝脏的输出和肝糖原异生,抑制葡萄糖在肠壁细胞的吸收,促进葡萄糖在细胞的无氧酵解,加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与摄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尤其能够有效降低空腹血糖,有效地改善糖的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是胰岛素的增敏剂;拜糖平可以抑制双糖、低聚糖和多糖[6]在肠道的快速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属于葡萄糖苷酶抑制剂[7]。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经临床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较治疗前均实现了下降(P<0.05),两组患者的PBG、FBG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发现均具有明显差异,试验组FBG下降更显著、对照组PBG下降更明显,从而验证了二甲双胍能够有效降低空腹血糖,而拜糖平可以有效的降低餐后血糖的结论;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有15例患者出现排气次数增多、腹胀的症状,3例患者出现腹泻现象;试验组14例患者出现腹部不适、腹泻症状,但均可以耐受,经治疗后绝大多数症状得到改善和消失。对两组患者的药物副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药物的副作用较少,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可采用拜糖平和二甲双胍治疗,两种药物均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BG、FBG的水平都有明显下降,与此同时药物的副作用较小,患者痛苦少,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琼.拜糖平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5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13):60-61.
[2]张凤革.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7):2990-2992.
[3]唐焱,陈富民.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副作用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17(16):18-18,36.
[4]周旭萍,张志强.二甲双胍联合拜糖平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3):532-533.
[5]杨睿,张先明.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外医疗,2014(22):105-107.
[6]李亚新,朱铁梁.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7:52.
[7]巫维芳.用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4):200-201.
编辑/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