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固定支架在内外踝开放性骨折并踝关节脱位中应用探讨

2016-05-14陈道维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8期

陈道维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外固定支架在内外踝开放性骨折并踝关节脱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接收的患有内外踝开放性骨折并踝关节脱位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组采取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结果:手术后,治疗组临床优良率为94.74%,对照组为78.95%,治疗组临床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内外踝开放性骨折并踝关节脱位采取外固定支架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对骨折愈合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外固定支架; 内外踝开放性骨折; 踝关节脱位

中图分类号 R68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8-0143-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8.082

踝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关节之一,是人体与地面接触的枢纽。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其中意外交通事故也逐渐增多,进而引发的踝关节骨折的概率也明显上升。然而内外踝开放性骨折是踝关节中相对较为严重的骨折,应该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当前,对内外踝开放性骨折并踝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大部分采取临床手术治疗,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接收的患有内外踝开放性骨折并踝关节脱位患者76例,对其中38例患者采取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接收的患有内外踝开放性骨折并踝关节脱位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内外踝开放性骨折并踝关节脱位、皮肤坏死。根据Lauge-Hanse分型:旋后内收类型Ⅱ度42例,旋后外旋类型Ⅳ度19例,旋后内收类型Ⅲ度15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4例,行走跌伤22例,高处坠落伤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其中,治疗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21~56岁,平均(36.3±2.5)岁;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19~53岁,平均(34.1±1.8)岁。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

(1)有明确外伤史,单侧踝部受伤;(2)踝部疼痛明显,肿胀及皮下淤血,患者无法行走,甚至伴有循环障碍;(3)踝关节肿胀明显,皮肤温度增高,在内外踝部位有压迫性疼痛,足底纵向叩击痛呈阳性;(4)通过X线显示内外踝骨折,同时伴有踝关节脱位,CT能够明确其骨折波和踝关节面相关情况[1]。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指标稳定,意识清楚,同时没有合并其他相关内科疾病患者;(2)新鲜骨折,入院之前没有采取任何其他治疗者;(3)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愿意配合治疗者。排除伴有严重内科疾病、各项生命体征观察指标不稳定者;不同意治疗或者相关资料不完整患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首先马上给予清理创面,复位内固定以及下胫腓联合分离韧带修补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后U型石膏固定,采取广谱抗生素以及支持治疗。

1.4.2 治疗组 治疗组在治疗早期进行根骨牵引术,采取局部满足,牵引重量为患者体质量的1/7~1/10,下肢采取后托给予有效保护。治疗组对患者采取外固定制剂进行治疗,其方法为:用肥皂水将伤口边缘皮肤清洗干净,采取双氧水、生理盐水以及碘伏对创伤表面进行反复冲洗,铺上无菌铺单。经原来的开放伤口进行手术,将异物及丧失活性组织给予彻底清除,保留有血液供应的骨膜和软组织,对碎骨块不进行游离。在直视下进行复位骨折,特殊情况时采取有效切开,使踝穴形态以及关节面平整得以恢复,采取克氏针给予有效固定。跨过踝关节置入T型外固定架或者Orthofix可微动外支架,牵引维持踝关节在90°中立体位,旋紧外固定当中的各个部件,使骨折给予有效固定。给予有效固定后再吻合断裂的血管,对受损的肌腱、肌肉等相关软组织结构给予有效修复,之后再一次采取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冲洗,之后关闭整个创面。手术后,正确指导患者踝关节功能锻炼,对踝关节功能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拆除外固定支架后,对患者进行跖屈运动,维持3次/d,30 min/次,在运动过程中,患者一定不要超负荷运动,不然会导致后踝骨片再一次发生撕脱。另外,活动范围通常以患者自身耐受程度为准。对康复训练中的患者要给予定期的拍片复查,通常在8周左右就能够借助拐杖负重练习,一直到其骨折部位全部愈合。

1.5 疗效判定标准

优: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没有疼痛,通过X线检查显示骨折解剖完全复位,踝穴正常,没有出现骨性关节炎改变;良:踝关节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走远路的时候踝关节轻度肿胀和疼痛,通过X线检查显示踝穴内侧间隙稍微加宽,没有骨性关节炎改变;差:踝关节负重疼痛明显,行走的时候出现疼痛和肿胀,通过X线检查显示踝穴不对称,内侧踝间隙增宽在2 mm以上[2]。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后,治疗组临床优良率为94.74%,对照组为78.95%,治疗组临床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最主要的一个关节,踝关节骨折大约占全身骨折的3.8%,因为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覆盖相对比较少,如果出现骨折,经常会伴有局部皮肤和软组织损伤,使骨折端和外界相通形成开放性骨折。高能量损伤造成的内外踝关节开放性骨折患者,大部分为粉碎性骨折,皮肤和软组织受损严重,使临床治疗难度明显增加[3]。

内外踝开放性骨折合并踝关节脱位在清理创面后采取骨牵引或者石膏给予有效固定,但难以维持骨折对位和对线,同时给软组织损伤处理及初期康复训练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传统内固定虽然可以给予骨折复位以及愈合的有效支撑,但在手术期间需要剥离骨膜,使原本创伤所导致的血液功能受到破坏,对伤口以及骨折愈合带来非常大的不利影响,严重者还会引发感染,造成手术失败[4]。所以,外固定支架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不但可以对骨折愈合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可以有效避免软组织损伤,为临床操作提供一定的空间。因为骨折部位在踝关节,其骨折片体积不足以维持外固定支架的固定螺钉,因此,需要采取跨关节固定。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手术中要适当安置外支架的位置,在对处理伤口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其中包括清理创面、更换药物,更换敷料等,进而保证骨折固定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外固定支架的可调节性在内外踝开放性骨折伴踝关节脱位的处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手术后14~28 d,将踝关节固定栓给予适当松动,初期踝关节要进行适当活动,对踝关节功能早期康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临床手术以后还能够根据X线复查骨折愈合情况,对复位遗留问题给予有效处理。采取初期功能恢复训练,能够使其血液循环得到明显改善,血管痉挛得以消除,对患者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加速骨折愈合。本文结果显示,手术后,治疗组临床优良率为94.74%,对照组为78.95%,治疗组临床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上述相关实践研究结果基本相同[5]。

总之,对内外踝开放性骨折并踝关节脱位采取外固定支架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对骨折愈合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高永辉,杨冬,周旋,等.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5(15):2094-2095.

[2]梁红锁,黄克,李林,等.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J].现代医学,2011,39(4):483-485.

[3]杨小平.踝关节骨折脱位内固定治疗79例报告[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1(1):57-58.

[4] Charalambous C P,Alvi F,Siddique I,et al.Casting versus surgical fixation for grade ⅢA open tibial diaphysial fractures in children effect on the rate of infection and the need for secondary surgical procedures to promote bone union[J].Int Orthop,2010,29(3):392-395.

[5]田宁,申逸洲,田秋林.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GustiloⅢ型开放性踝关节骨折脱位[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9):818-819.

(收稿日期:201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