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学校“321”校本教研网络的探索
2016-05-14翟晓峰翟星林
翟晓峰 翟星林
摘要:学生基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师资及教师分布的差异,教学条件的差异,基础水平的差异,以必须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全街道(镇)教师为主体,行动研究、应用研究为目的,强化专业引领,减轻农村教师负担,资源共享,实现学校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村校本 资源共享 均衡发展
一、探索的背景
辖区内学生较多,服务区域广,地域的开阔,地理位置的差异,决定了学校特殊的分布:三处在南部山区,三处在黄河滩区,一处在工业园内,四处在城区。校与校之间出现了四种差异:一是学生基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城区学生综合素质较好。二是师资及教师分布的差异,专任教师中有学士学位的年轻教师,还有五六十年代的初中学历教师(现在达标率100%),新课程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差异。教师分布城区严重超编,山区严重缺编。三是教学条件的差异,城区多媒体、微机室齐全,实验室达到省Ⅰ类标准,山区小学的演示实验很难做全。四是基础水平的差异,有几十年的老校,也有新校,文化沉淀不同。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以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专任教师为主体,行动研究、应用研究为目的,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性。针对农村教师负担较重,参与校本教研兴趣不足,专业引领相对不足,问题意识有待提高等现状,强化教研的引领,注重联校教研的提疑解困,指导校本教研的落实,构建农村学校“321”集体备课网络的探索。
二、探索的步骤
第一步,准备阶段。基本情况分析、搜集信息、考察、培训、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选拔、方案制定。
第二步,区域推进阶段。街道(镇)校本教研中心发言人引领、建立联校教研
第三步,整体推进阶段。构建街道(镇)校本教研网络、建立三级校本教研制度及评价制度
三、实施过程
(一)整体分析,为构建“321”校本教研网络奠定基础
明确目标、学习论证、确定方案、明确步骤。注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训和使用,打造学科带头人队伍。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为构建“321”校本教研网络选拔人才。确定学科,为构建“321”校本教研网络选准“试验田”。
1.明确集体备课的步骤
(1)个人构思(备教材、备课标形成初案)。每单元(课或节)安排一位主备教师,个人钻研教材,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对所辅导的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确定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思路或知识突破策略,主备过程中的疑点、难点。本年级教师书面写出个人钻研教材记录,主要是知识易混点、困惑点、教法和学法。
(2)集体研讨(备教法、学法形成共案)本年级教师根据主备教师说案、困惑、疑点以及个人钻研教材情况,进行研讨,找准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主备教师根据集体研讨情况形成教案。
(3)复备修改(备学生形成个案)教师根据本校教学条件及各班学生状况等对共案进行完善和补充,选择恰当的作业,具体的教学手段。修改率不得低于20%,不得与共案完全累同。
(4)教后反思。教师根据实施情况认真回顾,结合信息反馈对教法学法进行分析评价,写出教学反思。进一步完善教案。
2.提出要求
学科组长负责本学科的集体备课,确定年级、章节(或单元)主备人员,并组织、督促、检查、实施等。各学科组制定可行的计划,做到定中心发言人、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各组做好集体备课情况记录:包括主讲人、主持人、参与人数、活动内容、起止时间、过程记实、缺勤人员、简单小结、备课时间、讨论意见等。学校对教师使用教案情况每月检查一次,将检查结果及时存档。各校要注意收集、整理、保存各阶段的材料并及时整理归档。
(二)区域推进,初步构建“321”校本教研网络
1.明确“321”校本教研网络坚持的原则。领导组织协调、制度机制保障的原则。坚持针对性、实用性、分层性、实效性原则。放活推进、总结反思性原则。内结外连、环境依托、共享性原则。坚持专家引领、重点扶持的原则。互补和学习的原则。
2.明确“321”校本教研网络组织体系与职责。建立街道(镇)——联校——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小组,组织领导,引领全街道(镇)学科备课,培训联校校本教研成员,探讨课堂创新模式,研究解决全街道(镇)主要教学和重点课题。联校校本教研活动小组,负责集体活动的组织、指导、落实和跟踪检查等工作。
3.明确“321”校本教研网络的内容及程序
(1)街道(镇)校本教研。研究的主要内容:以课例、案例研究为重点,解决全街道(镇)教学工作的难点、重点、热点、疑点。探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模式。做好学片、学校的指导、服务工作。
主要程序:根据镇本教研的要求,各组制定适合本组的活动方式方法。我们要将教师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进行整合,确定备课的基本程序为:确定主题——个人钻研(个人、联校疑难)——集体研讨——修正尝试——重点跟踪——交流反思。
(2)联校校本教研。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中的疑难、困惑等;基本程序:根据联校教研的基本要求,各组确定适合本组的活动方式方法。
(3)学校校本教研。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学情,联校教研落实的方式方法,聚焦课堂;基本程序:根据校本教研的基本要求,各校确定适合本组的活动方式方法。基本程序:确定主题——个人准备——集体研讨——修正实施——重点跟踪——交流反思。
(4)注重“321”校本教研的评估督导。有效课堂,才是落实有效教研的目标。推进三级校本教研主战场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校本教研的研究成果。各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学-说-上-测-评-思”六结合的活动。教育办公室把落实校本教研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进行督导。“关注常态课,推举展示课,研究听评课”的课堂教学督导评估。把“学(课标)——说(说课)——上(课堂教学)——测(当堂测试)——评(自评、互评、点评)——思(教学反思)”各环节做的扎实有效。
把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作为评课标准。学校每天随机抽取班级及学科进行听课,全体教师可有选择地“进门看课”。在听评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主要是看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爱学、会学、善学。
(三)整体推进,充分发挥“321”校本教研网络的作用
在现有的基础上,利用街道(镇级)、联校、学校三级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专题研究。街道(镇)级语文、数学1~6各校教师参与。英语根据现有资源3、6年级侧重课标、教材进行专题、典型课例研讨。4、5年级侧重课堂教学反思提高。科学3~6年级难点、疑点、典型课例、试验规范操作研讨。思想品德与社会在课堂检测、复习课进行研讨。
联校全街道(镇)语文、数学各年级在两个学期的基础上,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教材资源的整合。
四、构建农村学校“321”校本教研网络的效能
“321”校本教研,彻底改变了原本处于本校孤立封闭状态的教师备课、教学和研究,让各学科教师组成“集团军”,解决学科教学问题上力量更强、水平更高,极大程度地缩小了校际之间的差距。打造了学校“优势学科,学科优势”。
“321”校本教研为教师提供了思想与艺术交流的有效平台。全体同学科的教师坐在了一起,共同分析教材的重难点,探讨对教材疑难问题的处理,教师把参与三级教研当作是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积极参与,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同时交流潜能生辅导转化的艺术,它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间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