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传蕙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运用活血化瘀药的体会
2016-05-14向雨欣刘小芳杨庆
向雨欣 刘小芳 杨庆
关键词:叶传蕙;慢性肾脏病;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25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8-0009-03
全国著名肾脏病专家叶传蕙教授,从事肾脏病工作五十余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思想在慢性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形成独特体系。叶师深谙中医经典理论,集科研、临床一身,经验丰富,疗效突出。叶师重视慢性肾脏病病机的深入研究,提出瘀血贯穿肾脏病疾病始终。因此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叶师善用活血化瘀药,并且活血化瘀法贯穿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本人有幸跟随叶师学习,现将其用药独特之处总结如下。
1 叶师对慢性肾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叶传蕙教授50余年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结合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病理机制认识,融合中西医知识进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叶老指出瘀血贯穿于慢性肾脏病的整个过程。无论寒热、虚实、六淫、七情、房室、痰邪、浊毒,均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血液运行不畅,或溢于脉外,或停于脉内,形成瘀血。叶老遵循前人经验重视瘀血在慢性肾脏病的致病关键环节。慢性肾脏病病机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肾虚为主,兼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则以湿瘀为主。《素问百病始生篇》中记载: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因此外邪致病形体,没有本虚于内,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慢性肾脏病(血瘀证)临床表现多为面色晦暗、腰痛固定或刺痛,肌肤甲错或者肢体麻木,口干口渴不欲饮,尿血,双下肢及全身水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络脉明显,脉细涩等。叶师认为瘀血的形成不外三点:①因虚致瘀: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慢性肾脏病病程长,起病多隐匿,发病前已有肾虚、气血阴阳失调才导致疾病发生。无论先天体质虚弱、或后天失养,肾气亏虚,气血不足,或它脏累及于肾,久则因虚成瘀。②因实致瘀:实邪内蕴致气血瘀滞贯穿疾病始终,实邪如风雨寒热之邪、情志不畅、水湿、浊毒虽不同,却有相同的致病传变机理。《素问百病始生篇二》: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传舍于输……传舍于伏冲之脉。清代医家叶天式提出病邪“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邪入肾络出现血伤瘀滞,继续深入传入伏冲之脉,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藏血最多,分布最广,内连脏腑,诸阴经阳经皆耐之濡养,邪气居于冲脉,故血液运行不畅而致瘀。外邪侵袭之初、传变之中皆会伤及肾络、血脉。《内经》也提出“邪气淫泆、不可胜论”。提出实邪侵入不会按上述一种传变,可不断扩散,侵袭多脏多腑多经多脉,阻碍津液运行,津血同源,血行不利而致瘀。③虚实互见,血瘀共存:肾病过程中虚实互见,邪气传变因实致瘀,因实致虚,虚以肾虚为主,兼有它脏虚损,叶师探究疾病传变机理及传变过程,根据以虚为主或以实瘀为主将疾病分成不同阶段指导临床用药。
2 辨证论治的特点
21 多药合用,共同奏效 瘀血形成病机复杂,单用活血化瘀药难以达到透邪外出,故临床根据致病邪不同、症候各异配伍利水、祛湿、理气、健脾、温经、清热、补气、泄浊等药。根据病性及兼证,提出了行气化瘀、养血化瘀、温经化瘀、利水化瘀、解毒化瘀、清热化瘀等。
22 病位不同,对症选药 根据邪气传变不同、积留病位不同,药力所达之处各异,选用方药各异。病位浅病情轻的选用植物类药如: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益母草、酒大黄,丹参、益母草每用至30 g,量大力专,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病情重病程长如顽固性蛋白尿、水肿、尿毒症多采用搜风通络虫类药,如僵蚕、水蛭、蜈蚣、全蝎、地龙,叶师每用僵蚕30 g,水蛭10 g,蜈蚣2条、全蝎10 g,地龙20 g,共奏搜风通络、活血化瘀功效。全蝎烘干打粉吞服优于煎服,是治疗蛋白尿必不可少的。
3 治则独特的观点
31 活血化瘀重视温阳补肾 《素问百病始生篇》“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邪厥逆,气血瘀滞,血气得温则行,又恐攻邪太过伤正气,故化瘀兼顾温阳补肾。叶师认为慢性肾脏病病程长,久则多肾虚,以肾阳虚为主。多选用巴戟天、淫羊藿、杜仲、寄生、菟丝子。
32 活血化瘀不忘利水 肾主水是指肾通过气化功能运行体内津液输布排泄,协调水液平衡。肾病之初就有气化功能失司、水液失衡,水湿内停,故慢性肾脏病起病多表现为水肿。“血不利则为水”,血病及水进一步加重病情。叶老治疗血尿不是见血止血、肾性贫血不仅补益气血,还重视祛瘀生新,瘀血阻滞血,不归经而出血,旧血不去新血不生。叶老认为慢性肾病病症复杂,尤其是终末期肾病多器官、多脏腑受损,一方药力太轻,难以兼顾,因此治疗采用多方合用。
33 善用虫类搜剔逐邪 慢性肾脏病病程长,病邪入络,故病情多顽固,不易剔除,叶师认为虫类药搜剔经络瘀毒,解痉通络,直达病所,气血通畅,脏腑得以濡养,方利于养血生血,即中医所谓“祛瘀生新”也。其次,肾脏病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1],多因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虫类药具有平抑肝阳、息风止痉作用,对治疗肾性高血压疗效显著。
34 重视调理脾胃 活血化瘀药味多为苦寒,具有辛散走窜之性,容易损伤脾胃,耗伤脾胃之气,脾运失司,运化水液无权,湿邪内停进一步加重病情;同时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化无权,新血难生,导致贫血加重。故叶师重视调理脾胃,脾胃虚弱者温阳健脾,脾虚湿困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
4 活血化瘀法与现代研究相符
现代医学慢性肾脏病病理研究有[2-3]:免疫蛋白沉积血管壁致毛细血管腔狭窄闭塞,毛细血管袢皱缩、塌陷、硬化,细膜毛细血管内皮增生、基底膜增厚、足突肿胀变形;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血栓形成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血瘀”内涵。结合现代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表现蛋白尿、血尿,凝血全套PT、APTT,血小板、血液流变学等均可找到血瘀证据。
叶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肾病作用是多方面,方法多样,对减轻消除症状,改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疗效突出。但是大量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预防出血风险,如血小板偏低时,叶师配合使用复方硫酸亚铁口服升高血小板。也可根据凝血功能指导用药。
5 叶师验案举例
唐某,男,43岁,已婚,2015年06月20日初诊,既往慢性肾脏病10+年,血肌酐波动在150~250 umol/L,双下肢水肿时有时无,肾性贫血时轻时重,定期复查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尿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等。血肌酐178 umol/L,尿素1151 mmol/L,血红蛋白102 g/L,血小板86 g/L。24 h尿蛋白定量为13705 mg/24h;血压142/86mmHg,现腰痛乏力,头晕,四肢发凉,双下肢轻度水肿,舌质暗,苔白厚腻,脉沉涩。中医诊断:肾衰病 肾阳虚兼湿瘀,西医诊断:慢性肾脏病CKD3期,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
中医治疗以温阳补肾,活血化瘀兼祛湿利尿。处方1:藿香15 g,法半夏15 g,黄连10 g,佩兰15 g,竹茹15 g,水蛭10 g,僵蚕30 g,蚕沙20 g,地龙20 g,蝉蜕20 g,蜈蚣2条,全蝎10 g,打粉冲服 肉苁蓉20 g,菟丝子30 g,山茱萸15 g,淫羊藿15 g,酒军30 g,另煎;方中藿香、半夏、佩兰、黄连清热祛湿、化湿和中;肉苁蓉、菟丝子、淫羊藿以温阳补肾为主,兼故扶正增强机体抵抗力,又避免活血化瘀伤正;水蛭、僵蚕、蚕沙、地龙、蝉蜕、蜈蚣、全蝎搜风通络、活血化瘀利水消肿,降蛋白尿、防止凝血、血栓形成。
处方2:续断15 g,寄生15 g,杜仲15 g,狗脊15 g,延胡索15 g,水蛭10 g,僵蚕30 g,蚕沙20 g,地龙20 g,蝉蜕20 g,蜈蚣2条,全虫10 g,打粉冲服 肉苁蓉20 g,菟丝子30 g,山茱萸15 g,补骨脂15 g,酒军30 g,另煎;方中续断、寄生、狗脊、延胡索补肾强筋壮骨、活血通络,改善腰痛乏力。酒军30 g量大活血化瘀、通腑泄浊,从胃肠道排除毒素,减轻肾脏负担。
处方3:夏枯草30 g,天麻30 g,钩藤30 g,石决明30 g,决明子30 g,川芎15 g,桃仁15 g,猪苓15 g,泽泻15 g,桂枝15 g,巴戟天15 g,肉苁蓉20 g,菟丝子 30 g,杜仲15 g,续断15 g,狗脊15 g,寄生15 g。方中夏枯草、天麻、钩藤、石决明、决明子平肝潜阳、祛风通络,治疗肾性高血压,川芎、桃仁、猪苓、泽泻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桂枝温经通络。
用法:3方各5剂交替服用,日1剂,早中晚分服。
西医方面以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50 mg片,1次4片,1天3次口服。2015年07月05日复诊,腰痛乏力缓解,无双下肢水肿,血压124/78 mmHg,复查血肌酐123 umol/L,尿素76 mmol/L,血红蛋白110 g/L,血小板108 g/L。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682 mg/24h前方继续服用1月余,随访病情稳定。
参考文献:
[1]郭立中,关明智,毛炜叶传蕙教授教授治疗肾病用药特色[J].新中医,1997,29(12):10-11
[2]吉勤,杨蕊娇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肾病概括[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9):71-72
[3]李保军,杨梅云,杨庆福活血化瘀法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9):1167-1168
(收稿日期:201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