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考阅卷看文言文教学

2016-05-14顾艳

关键词:范读文言文言文

顾艳

摘要:随着语文中考的不断改革,对文言文的考查要求,已经从课内的翻译拓展到课外的翻译,从词句的把握上升到内容的理解,这就促使我们语文教学者反思文言文的教学,而要达到高层次的要求,文言文的翻译教学便是首要之任。而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的翻译教学,达到课改的要求,就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思考琢磨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77-2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而且随着语文中考的不断改革,对文言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课内的翻译到课外的翻译,从词句的把握到内容的理解,而实际上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中考阅卷,我参加的是文言文部分的批改,负责的题目也相当“容易”,就是文言文的句子翻译,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在这个题目上的失分却相当严重,更令人心寒的是,不少学生的翻译令人啼笑皆非,这样的现实促使我一直在思考:学生们怎么了?我们的文言教学怎么了?一种迫在眉梢的紧迫感推动着我,直面我们的文言教学。

一、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附题目: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①子。”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徐阶②辈皆器重之。

注释:①溷:hùn猪圈,这里有限制的意思。②徐阶:人名,时任宰相。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少颖敏绝伦。

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1.断句不当,出现翻译错误。文言文的翻译其实是建立在断句正确的基础之上,但是学生因为断句不准确,所以翻译频出错误,如:第一句中,学生有这样理解“少颖/敏绝伦”的。这样就把“少颖”翻译成了人名,第二句问题更加严重,学生断成“巡抚顾璘奇/其文”,这样就把“顾璘奇”作为了人名,当作了主语,那么这个点的翻译自然就不可能正确了。

2.语法缺失,导致翻译障碍。比如:文中“少”这个字,在句子中是作状语的,译为“少年时”等,但是有学生翻译成了“少年”就有了做主语的分歧。

3.语境忽略,造成翻译问题。比如第一句的翻译,如果结合语境,根据前一句,主语就应该是“张居正”那就不会把“少颖”当成人名来翻译了。再如:第二句中的“其”学生没有把握好,那么翻译后半句时就会翻译出“文章是国家的宝贝”。还有像“奇”这个字的解释,翻译出“惊奇”“奇特”之意都是可以的,但是为数不少的学生翻译为“奇怪”“怪异”就不太合理合境了。

4.积累太少,带来翻译阻塞。比如第二句中的“奇”没有意识到要翻译成意动用法,就算意识到了,翻译仍然很不通顺,“以他的文章为惊奇”“以他的文章感到惊奇”等。

学生的积累太少,还表现在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上。比如“巡抚”应该是官职,但是学生非常“认真”地一字一译,翻译成“巡逻抚摸”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意思。

二、文言文翻译教学的一些策略

1.范读为先,把握感情,帮助翻译。首先,范读可以确保读的正确,从而有助于正确的读懂文言。我们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上,重视朗读,其实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对于学生的读背非常的严格,检验的标准就是能否默写出原文,殊不知,学生的读是建立在老师读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范读,那么学生读的正确性又何在呢?即便我们是在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在他们自己预习的基础上,老师的范读,是不是更加直观真切,同时也是学生自学自查读音等的一种检验呢?尤其是在断句这一点上,教师要做出示范,在教读课文的时候,能把停顿读正确清晰的读出来,这样,学生跟着读上几遍,自然能够把握句子的停顿,相信只有建立在正确基础上的读,才能确保他们对文章句子意思的理解,才能真正地出现“其义自现”的美妙境界,也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的因为停顿错误而导致的理解错误。

其次,范读还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有利于内容的掌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正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之上的。因为恰当的感情的流露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对于文章要表达什么,表现什么能有一个先期的感性认识,自然是能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言中的词句的意思的。我想,这应该就是一种“批情入文”。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要传递的情呢?我认为还是范读,通过老师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眼神传递,举手投足来输入学生的心里。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就回忆了一段少年时代的读书经历:“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相信带着这种爱国的情愫,再去理解词的意思,肯定胜过在全然不知的状态下去生硬的翻译。

相信,在教师出色的范读带领下,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好,逐渐的,他们能用自己掌握的这种本领去独立地完成文言的翻译理解,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让文言的教学真正迎来“读”占鳌头的新局面。

2.比较辨析,整理积累,迁移翻译。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就是句子翻译,能够把握句子从而是文章的意思。而这又是建立在释词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好释词的基础,尤其是多义词的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常有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现象,我们要帮助学生辨析整理。具体的做法就是,在课堂教

学中对过去课文中曾经出现过的重点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回忆、联系、比较。这种做法有利于词语的积累。当一个词出现的次数达到两次以上,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其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规律,以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做示范,并做详细讲解分析,比如,初一刚进来的时候,老师就要训练学生的这种思维,比如“之”这个字:在一开就接触了动词的用法,解释为“到、往”(《郑人买履》),很快又学了他的另一个用法,取消主谓的独立性(《刻舟求剑》中“是吾剑之所从坠”),在《幼时记趣》中有大量的接触了它的代词用法,这个时候我就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并告诉他们,我们以后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如果遇到“之”字,就可以在我们积累的这些解释中寻找一个合适的进行尝试。当然在入学初期,这样的工作是要经常进行的,当学生的文言阅读有了一定的量和积累的时候,并对积累整理的格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就可以逐步放手学生自己动手,教师给予指导,检查。刚开始的时候,比如学到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出规定的重点字词,让学生去整理归纳。慢慢地就可以连这个步骤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然后再交流补充。随着他们知识能力的提高,慢慢地,我们就在一个字词的解释中,注入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来丰富一词多义。遵循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长此以往,不仅积少成多,而且对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也起到了很好的锻炼,让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养成学习习惯。当然,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我还鼓励他们从课外找食,一方面能使他们对某一个字词的掌握更加全面,以便日后的翻译更加游刃有余,另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拓宽了学生文言阅读的面,这无疑是能大大提高他们的文言阅读能力的。

然而,这种方法绝不是死记硬背,我们要教会学生真正读通弄懂文言,除了掌握一些字词的基本意思以外,还要学会根据上下语境,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怎么说等等。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那就是文言的翻译要结合语境。

近两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目新增了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考查,而文中涉及的考查的实词,大多是学生在教材中遇到过的,所以,这样的教学其实完全顺应了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所提出的新的要求,要求把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用法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所以我们的教学就是在和学生一起搭建他们自己的知识宝库,让他们在今后用的时候能够左右逢源。

3.渗透语法,把握结构,有利翻译。初中的语文教学已经完全删去了对于语法的教学,在这儿提到语法,也绝非是要向学生灌输大堆理论,然而文言的翻译因为句式的多变,需要借助语法结构,看它充当什么句子成份,和什么词语搭配,构成什么关系等等。因而在进行文言教学的时候,尤其是特殊句式的时候,我们还会应该渗透一些语法的知识。如“郑人有欲买履者”让学生明白“欲买履”是修饰“郑人”的,做定语。当然这些特殊的句式,我们让学生有所了解,形成一种感性的熟悉,迁移到自己的翻译上,而不是死记语法知识。

4.拓展阅读,丰富知识,锻炼翻译。文言词义的理解还有其历史特点,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常识。课内的,就有“布衣”“闾左”“城郭”等等,对于这一点的掌握,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我们一定要适当拓宽学生的阅读面,重视累积。在上面的论述中也提到,我们在寻找机会,寻找切入点拓展学生的文言阅读面。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的阅读系统,阅读的过程中慢慢接触文言的文化宝库。学生只有多读,才能知道,古文中丰富的文化常识,才能让他们的翻译游刃有余。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文言文逐字逐句串讲翻译,满堂灌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用,我们教者以自己的智慧,带领学生尽快适应现状,切实抓好文言文的翻译教学,迈好文言教学的第一步,打好文言教学的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范读文言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