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2016-05-14王继红��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自学探究

王继红��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精髓。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要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需教。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学科教学的目的固然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的方法,使学生离开教师的教也能独立学习,终生受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到:“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善于总结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我们教师要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激发学生自学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成功的愉悦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那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自学呢?笔者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实践,就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自学谈谈自己的观点,恳请各位同行指正。

一、合理抢跑、争取主动——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预习是指在学习某件事情之前进行自学准备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预习实质上就是课前自主学习。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取得高效学习的基础。一位北大学生说:“预习是合理‘抢跑,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取胜。”那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呢?课堂教学中,我是这么做的。

1.指导学生进行三遍式预习

第一遍初读教材,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及所需的知识铺垫。第二遍详读教材,弄清哪些内容是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有读懂的。第三遍细读教材,对于详读没有读懂的内容,围绕这个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仔细钻研。

如《认识比》这一课,我班预习有经验的学生在第一遍预习之后就能了解这一课主要教学比的知识,涉及的旧知有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第二遍预习之后,初步认识比的读法与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比的意义、比值等知识。倘若有不懂的问题那就进行第三遍预习以进一步仔细思考。古人云:“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经过学生的三遍式预习,那教师的教学可谓事半功倍。

2.指导适当做好预习摘记

我指导学生边预习边做好摘记,在教材上以圈点勾画为主,对于自己三遍式预习还不理解的内容,可在旁边打上问号。实践证明,对于学生通过自学还不能理解的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会格外认真听讲。

二、激发热情、引领成长——引导学生课中自主探索

课堂是训练学生自主探究的主阵地。在课堂上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要善于利用课本资源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努力且善于分析教材,利用一切有利时机诱导、点拨、鼓舞、诱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帮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课堂上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当场提出,方法由学生探讨研究,意义由学生分析概括,习题由学生评价说明,让学生从自主探究中获得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成功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1.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渴望探索、渴望发现、渴望研究的热情,全面发挥学生的作用,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

《认识比》这一课导入时,我出示三幅图片,问同学们:“老师这儿里有三幅图片,哪一幅看上去比较美观?”同学们都选择第一幅。“为什么都认为是第一幅比较美观呢?”学生纷纷表示第二幅太长了,第三幅又太高了。学生是用审美的眼光来比较的,我顺势揭示课题:“其实,我们也可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认识比。”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叶圣陶先生在给教师的一封信中明确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而是这样组织:先让学生观察“2+2+2、3+3+3+3、4+4+4+4+4+4”的共同点,再让学生说说类似的算式我板书下来,当学生说到“6+6+6+6+6+6+6”时,我连写了几个6,故意停下来说:“我没记住,写不下去了,你们怎么说这个算式老师就能一下子记住呢?”学生经过交流讨论,认为把6+6+6+6+6+6+6说成7个6相加比较方便,然后我让学生也写写这样的算式,当我说到100个9相加时,机灵的学生马上抗议:这太多了,写到什么时候呀!能不能像读一样写得简单些?我马上肯定并赞扬了这种想法,鼓励学生“发明”简便写法,学生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虽然学生们从未接触过乘法,但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经历“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等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大部分学生认为100个6相加的简便写法中肯定有100和6两个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动态过程,从而“经历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和发现”的过程,最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提供学生自学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尽量多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产生探索知识的快乐之感。在数学领域,需要猜测和验证,数学上的创造首先都是由猜测开始的,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该多提供学生猜想验证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自学的:首先出示两个相同的长方形硬纸板,第一个硬纸板中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第二个硬纸板中的长方形的宽相等,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还是长方形的面积大?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我让学生猜一猜并自己想方法研究这个猜想。有些学生主张通过数小方格来寻求结论,另有部分学生主张通过剪图形进行探索,经过学生的操作,获得了这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的结论。有的学生通过割补方法直接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通过比较剩下部分的面积间接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创造性地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智慧。

3.训练学生迁移类推的习惯

教师将知识教授给学生,不仅仅是希望学生只接受前人留下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此基础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迁移类推的思维习惯。

总结完“一个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步骤之后,我提问:“第二个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列竖式需要三步完成,你学了这一知识之后,能推想出什么新知识?”反应快的学生跃跃欲试:“第二个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列竖式应该是先求三个部分积,再求三个部分积的和。”教学完简单的小数加法后,我提问:“学了今天的知识,你有什么联想?”学生的兴趣来了,马上推想小数减法的方法应该和整数减法的方法类似。经常如此训练,学生学到新知就触类旁通,思维不断被深化,在学习上逐渐由量的积累升华到质的飞跃,使教师的“教”最终成为“不教”而服务。

三、查漏补缺、温故知新——督促导学生课后系统反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我经常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反思、总结。我指导学生进行三段式复习:第一段课后及时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大家:遗忘的进程并不均衡,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识记初期遗忘较快,后来遗忘速度变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很少遗忘了。所以我指导学生在黄金时间及时复习,巩固新知,反思学习,防止遗忘。第二段单元复习,在教学完一个单元之后也要及时复习整个单元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第三段学期复习,专指期中期末复习,主要指导学生对知识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并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同时,我还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先尝试回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整理检查课堂练习的作业,也可通过做课外参考题检测自己掌握新知的情况。

学生因各自己有知识经验的差异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必然在思考角度、组织语言的方式上存在个体差异,从而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高低不等,为了让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在上课时抽三分钟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也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说说通过自学学到了哪些知识,又有哪些疑问,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听听别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应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教是为了不教”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一条科学正确的道路。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采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所学新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把知识宝库的钥匙教给学生,为学生的美好将来奠定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自学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找图形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