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的结合探究
2016-05-14张旋张雪娇
张旋 张雪娇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集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者对新闻事业发展的观点,而发展起来的新闻观念。当下中国面临深化改革的巨大机遇和挑战,社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新闻宣传对于推动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其与中国当代新闻实践有机的结合,坚持党性原则、为人民服务原则、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原则,秉持正确舆论导向和真实报道的原则,发扬“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精神,充分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于指导新闻实践活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实践;结合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闻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中央提出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而新闻媒体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战场受到国家和党的高度重视。面对着我国步入深化改革阶段,面对着经济发展“新常态”,国情、党情、世情等均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闻宣传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新闻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处理好渗透与反渗透、演变与反演变等活动,深入开展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合中国新闻实践活动,激活我国新闻媒体的活力,赢得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为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含义、逻辑结构、功能等维度进行探析,进而探索当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新闻实践的结合,为新闻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述
1.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含义
所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对新闻现象与传播活动的总体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党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其原则是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原则、坚持为新闻真实性原则以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原则。
1.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逻辑结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逻辑结构建立在其新闻观的“四项原则”之上,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广大新闻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实践活动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客体。从逻辑结构层面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而构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等理论基础。其坚持以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为原则,坚持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和纲领线路为主体,自觉接受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服务于国家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传递真实新闻,推动社会的发展。
1.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功能
实践是证实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中国新闻实践活动中,是中国新闻工作的指南针,凭借宝贵的理论价值,为我国新闻实践活动和新闻事业的开拓指明了方向。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了新闻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自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其继承者不断发扬和创新的结果,不同时代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开放和创新原则,以无产阶级新闻实践为主,站在时代潮流的前端,不断创新新闻理论与实践活动,赋予新闻改革创新的时代内涵。
(2)指导中国新闻学理论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观,坚持反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为核心,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发展中国新闻事业为己任。明确了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的原则、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等。构建起适应中国发展需求的新闻理论体系。
(3)营造正确舆论环境。面对新时期意识形态的艰巨斗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秉持传递真实新闻、营造正确舆论等理念,在新时期准确全面的报道中国现代发展进程,传递深化改革内涵,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化解社会突出矛盾,开展意识形态的保护,维护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4)确立新闻活动的价值评判标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明确了新时期中国新闻工作的内容,界定了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弘扬、什么应该抵制等内容。对当下包括“舆论自由、新闻自由”等热点问题的新闻传播与报道,提供了良好的价值评判标准,也即是坚持党的思想不动摇,坚持舆论导向为前提,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评价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的结合
2.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新闻实践活动坚持党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首先要求当前中国新闻实践活动必须牢牢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坚持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理论指导新闻活动。防止因党性原则不强,受到外来意识形态的蛊惑和影响。换言之,坚持党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正确认识西方媒体与中国新闻在阶级属性的不同,标榜新闻自由的西方媒体是大资本家、大财阀控制的舆论操作工具,与“社会之公器”的实质背道而驰,与我国社会的无产阶级属性相悖。
党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实践活动中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将党的理论、思想、方针路线、纲要线路等融入到新闻实践活动中,自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将党和国家的立场、观念、方法运用到新闻实践中。同时坚持以党性原则作为思想意识的保护措施,坚决开展意识渗透与反渗透斗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
2.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新闻实践活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
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立党为民是党的执政之基。当代中国新闻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和全国工作服务为方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揭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同社会主义教育、文艺、体育等事业一样,均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范畴,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当代中国新闻实践活动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要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坚持做人民利益的忠诚守护者和代表,立党为民,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为党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明确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即是当代中国新闻实践活动中的群众路线。评价新闻实践活动的标准是判断新闻实践活动中是否坚持有利于人民群众,是否为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是否为人民群众提供教育警醒以及喜闻乐见。在此基础上,当代中国新闻实践活动的是非观、价值观被清晰的界定。公民与人民虽有一字之差却包含着不同的含义,也是当下新闻实践活动中必须清楚认定的范围,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士打着建立公民社会思想一致性的口号,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渗透,宣称人民是政治概念,公民是法律概念,识图混淆视听,动摇新闻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为此,当代新闻实践活动必须自觉认识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新闻工作的政治义务,是应该坚持的阶级属性,任何试图颠覆当代中国新闻属性的言论均是意识形态的渗透,是大资产阶级利益的驱动,有悖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新闻实践坚持真实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基本的要求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其最核心的思想是在新闻实践活动中秉持真实性原则。在新闻真实性方面,西方媒体采用双重标准进行界定和宣传,虽自我标榜新闻真实性的集中代表,但在新闻实践活动中持双重标准,对世界舆论环境进行操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马克思、恩格斯以来一直秉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指导新闻实践活动考证新闻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传递真实新闻细节和内容,揭示新闻背后的本质,为人民提供正确的新闻资讯。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新闻来源的真实性,也即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即使明确新闻来源真实可靠,也要求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反应的事实进行考究,判断核实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而非西方媒体仅凭新闻来源的可靠即判定新闻的真实性的单一做法。相比于西方媒体资产阶级属性以及唯利是图的天性,当代中国新闻是无产阶级属性,是以服务人民为宗旨的新闻天性,有别于西方媒体。众所周知,在中东动荡、埃及颜色革命等背后,充分揭露了西方媒体唯利是图以及资产阶级属性的丑恶,缺乏对新闻细节真实性的核实与客观报道。近些年国内举办奥运会、发生非典疫情、新疆恐怖事件、西藏暴动事件等等,西方媒体大肆宣传,向公众传递错误资讯,误导群众,影响舆论导向,妄图借此进行意识渗透,发动中国版颜色革命。但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中国新闻在实践中重视新闻细节的核实和传递,从而有效的应对了西方媒体的舆论战。此外,当前新闻实践活动中逐渐纠正新闻工作者个人主观意见的报道,坚持新闻本质的政治导向,客观真实的揭露新闻,为社会舆论导向指明了方向。
2.4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新闻实践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原则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喉舌”,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期明确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要坚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纲要线路等。当代中国新闻实践活动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及时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做国家利益的“喉舌”,奋发有为抢占社会意识形态和舆论宣传的主战场,在社会重大新闻报道中做党和国家的“发言人”,以人民的角度客观报道新闻事件,践行毛泽东关于“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的思想。换言之,只有充分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践行“政治家办报”思想,当代中国新闻实践才能有效的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尤其是在一些社会重大敏感新闻事件报道中不至于动摇意识形态,确保头脑清醒,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的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做好国家的“喉舌”。
从苏联解体、中东动荡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当代中国新闻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在当代国际社会巨变的背景下,新闻实践活动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和党,真实客观的披露新闻事件,将为国家抵制颜色革命提供一道屏障,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2.5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新闻中的最新实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新闻实践中的最新成果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对于当代中国新闻实践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把锋利的理论武器。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马克思、恩格斯以及继承者的持续发展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我国新闻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当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实践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土化、中国化的体现。所谓的走基层也即是新闻实践活动扎根基层群众,通过走基层、接地气、增底气的方式,充分挖掘和反应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反应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成就,让人民群众看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加深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阶段特征的认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实践活动让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坚持上述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情系群众、感恩群众、敬畏群众,通过扎根基层、走访基层等方式深入了解普通群众的生活面貌,准确把握群众的关切,为排民忧、解民难提供舆论支持。借助“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大批反应人民群众喜怒哀乐、揭露社会基层真实性的优秀新闻作品出现,成为宣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题材,成为服务群众需求,回应群众关切的重要载体。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新闻实践活动的最大意义在于诠释当代新闻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新闻实践活动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不断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如在宣传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理念下,中国新闻在实践中深入社会各个角落,探索中国梦的新闻报道价值,掌握国内舆论话语权,推动国家政策深入民心,抢占舆论制高点。
参考文献:
[1]黄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的有机结合——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记者》.2015年2期.
[2]刘梓良.全面提升新闻采编综合素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训的根本途径.《中国记者》.2013年9期.
[3]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在今天的发展.《当代传播》.2014年1期.
[4]陈建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当代传播》.2014年2期.
[5]董小玉,秦红雨.全球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的思考.《新闻大学》.201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