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2016-05-14刘传云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就业难对策大学生

刘传云

摘要:年年岁岁说就业,岁岁年年就业难。探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既有社会需求不足和毕业生大量增加形成的供需矛盾,也有高校、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基于此,笔者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提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在中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历年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特别是在就业市场的洗礼和选择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已经细化和分化,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农村教育问题的一大新难题。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将会对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妥善地解决,不仅意味着我国高学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会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近些年,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降低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社会就业总量增加不足;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大量精简,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分流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镇,需就业人员大量增加;同时,高校扩招使供需矛盾加大。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2016年的毕业生人数持续突破700万达到770万之多,将再次创下了毕业生人数的新高,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

1.2地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失衡产生的就业矛盾。一方面,我国东部沿海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毕业生首选的理想就业地,而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条件较艰苦的地区人才奇缺,大城市的一些边远郊区、县、乡镇一级的民营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也远未饱和。虽然国家已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学生支援西部,但诸多政策难以兑现,因此毕业生对西部、农村、落后地区望而却步。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人才“扎堆”现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服务业则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蓝领型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1]。

1.3 高等教育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培养模式与扩招规模不相适应。高校扩招造成教学质量滑坡,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扩招后各类学校纷纷升格,普通高校争着往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扩招进程中凸现出师资力量短缺和人均师资占有率下降,特别是生源的水准降低,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2];②专业课程设置错位。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周期是四年,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由此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目前,一些院校盲目设置热门专业,专业重复设置,导致专业结构不合理;③就业指导滞后。虽然我国高校目前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还处于起步阶段,仅限于请一些专家谈谈就业形势或者就业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很难达到指导的目的。④社会实践不足导致知识转化率低。学生在大学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机会不多,加上高校和企业联系不够,学生企业实习机会不足,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知识转化率低。

1.4 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能力素质不适应社会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偏差。诸如“宁要东部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当骨干”及“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等思想,热衷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不愿到基层艰苦地区就业,就业期望值过高,容易遭受挫折;②职业认知能力较差。高校毕业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择业时一味强调“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给自己恰当的职业定位;③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缺失。大多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3]。目前,我国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能考上理想大学都会刻苦学习,但考上大学后却有相当一部分反而不再认真学习了,往往在专业技能上败下阵来,丧失了就业的机会。

1.5部分用人单位在聘用高校毕业生时存在误区。在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办法后,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一些用人单位条件过于苛刻,选人一味要求学生有相关工作经验,优先选择那些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片面追求高学历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对毕业生的性别要求等问题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2.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对策探讨

2.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创建良好的就业环境。

2.1.1大力发展经济。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因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并统筹东西部、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借助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的政策,京津冀一体化全面发展地区经济,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2.1.2 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完善法律、法规,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在市场准入、政府、行业监管方面做到公开公平。对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多的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在贷款、立项、税收等方面,比照国有大中型企业给予同等的扶持,着力改善私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私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1.3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通过战略经营市场的意识,依据市场做出顺应市场的政策导向,通过政府的支持性介入,设置就业岗位,依靠制度和机制保障,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看,必须打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和机制上的种种障碍,将政策导向落实到制度保障,使高校毕业生真正进入城镇、基层、农村、西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以及自主创业[4]。

2.1.4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同时,把维护就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保障体系。真正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加快用工改革,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有关制度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就业市场,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2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2.1加强并提高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一个高等教育成功的国家总是在其经济发展初期之时便构建完成了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和相配套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多数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没有继续深造的去处,有的职业院校的奋斗目标便是把其职业两字去掉。因此应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层次,使我国的职业高等教育也应该有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硕士、博士甚至是博士后等的学位序列高中。

2.2.2 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政府主管部门要提前做好专业整体预测和设置规划,对专业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专业审批问题,依据专业设置评估体系,国家在制定有关的政策时,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由国家帮助适度创办新的满足当地急需的专业[5]。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则应侧重在政策上给予其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政府也要鼓励学校在自身条件允许情况下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专业,加强对新专业的引导,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将招生与就业结合起来,科学决策办学规模和培养规格,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2.2.3 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制。各高校应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高校完全可以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尝试进行一定程度的开放式教学:“请进来”——聘请更多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为客座教授;“走出去”——加大毕业生实践基地建设。为高校毕业生输送相关的技巧与知识,同时也可以在相关的课程讲座中,为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方向与就业观念。学校还可以建立健全相应的求职信息网络,逐步建立与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各省地市人事部门电脑联网,实现信息共享的目标;或与用人单位联合建立高校学生生产实习实训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了解,用人单位可根据人才需求向高校提出培养要求,高校也可安排学生定期到对口用人单位实习,把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在单位实习统一到培养过程之中,促进双向选择提供就业信息,加大培训、指导力度。

2.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①转变就业观念。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调整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6]。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核心竞争力,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培养加强沟通交往能力,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起综合性强且有其个性特点的知识能力结构,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③把握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要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自主创业给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

2.4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加强公平意识。①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②用人单位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③用人单位要与学校加强沟通联系,了解学校学科特色和人才特性,通过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大学生见习实习等方式,为单位考察招揽人才,也为大学生就业作出贡献。

2.5 加强相关机构及媒体的桥梁引导作用。一方面,社会上与就业相关的各类机构,如人才中心、就业网站、职业介绍机构、就业指导机构和面试辅导机构等,都有责任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信息和辅导、牵线搭桥,以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另一方面,宣传舆论部门要大力宣传和正确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典型经验,以典型示范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创业信心。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可谓一项具有极高社会关注度和极广影响面的民生工程。通过高校毕业生自身努力、院校的教学改革、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保证以及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会进一步得到有效的解决。作为我国各项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对于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宜勇,朱小玉.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25-27.

[2]白艳.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3,10:116+112.

[3]杨晓静.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

[4]柳佳.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5.

[5]毛盛勇. 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J]. 统计研究,2009,05:82-85.

[6]邱晶晶,马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能力的途径[J].党史文苑,2011,04:79-80.

猜你喜欢

就业难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