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薄弱学校发展困境
2016-05-14何小波
何小波
摘 要:主要分析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现状以及造成该现状的原因:从学校薄弱师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质量难以提高,专任老师不能配备,兼职老师本身素质不高,教师职业倦怠,敬业精神缺乏,而造成以上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农村老师所面临的从教环境,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均衡教育不均衡。
关键词:薄弱农村;学校发展;师资;从教环境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一直在农村薄弱学校工作。如今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教育均衡化发展,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正逐步完备,学生的学习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但是随着城镇化发展,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农村小学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已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农村学校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现状分析及问题:由于生源急剧减少,造成了很多薄弱学校。所谓的薄弱,就是师资、经费、办学环境的薄弱,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一、师资薄弱,素质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农村小学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生源少,造成教师编制少,好老师不愿意来,来了留不住,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从而造成了几方面的问题:
1.薄弱农村小学不能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不能配备专职教师,有的学校每位教师要教三四门课程,还必须做好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试、班级管理、安全等常规工作。特别是安全工作,家长担心、教师操心、学校提心吊胆,因为如此,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全员集中教研、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抢时间,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钻研新课程改革,去开展教研活动。因而造成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手忙脚乱,心力交瘁,教研、教学相脱离,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许多教师依然是“经验型”“辛苦型”。而“专职型”“研究型”“创造型”教师在农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课改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目前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素质更高,要求术科(图、音、体、英、计)的教师更多,具有专业性的教师少,新课程改革怎样得到落实?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得到提高?这种状况使各农村小学在功课的安排上也感到非常为难,以英语课为例,大多是学校稍具英语或不具备英语教学能力的老师兼任,其他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虽然开课,也配备了很多的教学仪器设备,但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也只是应试教育的外衣。
2.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创新意识不强,难以实施素质教育。留守在薄弱学校的老师,大多年龄偏大,虽然有很多传统的经验和方法,但是教育教学方法陈旧。近年来,虽然参加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全员培训等多种培训,但对现代教育理念、新教法接受得很缓慢,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培训的效果自然就低。在课堂上,依然穿新鞋走老路,很多先进的设备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课堂效率不高,更谈不上卓越课堂,致使更多的时间用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更多的时间是疲于应付各种检查。
3.教师职业倦怠,敬业精神缺乏,难以提高素质教育。目前在农村小学,不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教师是部分老师谋生的职业,谈不上高尚的事业心。社会整体环境缺乏对老师职业的尊重,老师微薄的薪资吸引不来优秀人员。对教师工作不能实施有效科学的评价(因为老师工作的多面性,量化标准难统一),致使为了鼓励教职工积极性而设置奖励性绩效工资,以及实行校长负责制、聘任制,也为了维持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等方面,经常顾此失彼,失去了调动老师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二、老师面临的从教环境差
身处偏远农村的老师,常常羡慕身居繁华的同行。同一个职业,同样的报酬(目前已经有所改观,对农村教师在补贴上有所侧重),却干着不一样的工作,面临的从教环境差。
薄弱学校一般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网络,也没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三、薄弱学校经费短缺,学校发展举步维艰
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存在的不均衡现状,网上也盛传实施最低经费保障。但薄弱农村小学由于生源少,按照学生人数拨付给学校的公用经费就必然少。该做的事情固然比规模大的学校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很多事情还必须得做,只是有时候学校在某些工作上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均衡教育势在必行,而薄弱学校该如何才能均衡发展?作为一个常年工作在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也百思不得其解。
参考文献:
赵乐.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金田:励志,2012(9).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