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不住的春色,做最好的自己
2016-05-14李维博
李维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具备的品质:求知的愿望,认识的需要,使自己今天的精神生活比昨天更加丰富。
——题记
湛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红色的瓦房,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学校的背后是山,学校的门前是一条潺潺的小溪,每天,我都行走在这美丽盎然的农村小学之路上。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我的孩子们活泼异常,对老师充满深深的敬意,又有着强烈的依赖。孩子们坚守在这片黝黑的土地上,自然脱离不了野性与好动。课下每个都是机灵鬼,课上就成了霜打的茄子。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漠不关心,抱着一种消极的态度,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我思考了良久,决定从他们在各科课堂上和家庭作业情况入手,找出消极态度的原因。
永×,是我们班的调皮男生,上课就爱趴在桌子上,没有动力,也没有学习的意愿,更不用说学习的乐趣了。有一次,他继续趴在桌子上开始准备他的梦周公,我用手指轻叩他的桌子,用眼神交流示意他不准这么做,然后继续我的课堂。下课后,我约他去美术室。通过交流,他告诉我,上课,老师提问的时候不会分配给他任务,即使有任务也是最简单的那种,久而久之,自己就不爱动脑筋了,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在于老师对教学失去了激情,代替了学生去克服教材中的困难。我开始在语文课上纠正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从永×这里开始寻求突破。我让永×从教室后面的图书角里自己选一本书,他选了一本《故事全集》。我看了看,这是一本每篇篇幅不超过四五百字的故事集本,至少有数十篇,每篇讲解的是做人的道理及传统礼仪等内容。我给了永×一个笔记本,让他每天的语文课上看这本故事集,每看文一篇,写一篇几十字的心得或者摘抄一部分优美的文字。写完这本再换其他的书。永×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开始大量阅读,一开始一节课能看一篇故事,后来每节课能看到两三篇,而且还能写出自己的体会。就这样,持续了将近一个多月,永×不仅在课堂上看,回家还看,图书角的书大部分都被他翻遍了。永×开始向我借书,向同学借书,去书店看书,课堂上回答问题也活跃了,思维也开阔了,认识了很多字,作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作文经常被当作习作在课堂上集体讲评。永×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找到了课堂上的激情,表现越来越积极,越来越优秀,其他老师看到成果,也开始在自己班里推广。一切都从兴趣入手,是多么美丽的一件事情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老师就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棵大树,根深深扎在泥土里,吸收营养,叶子拥抱阳光,为学生遮风挡雨。教师就要有这种坚守的精神,厮守在这满园春色的乡村学校,不孤独,不寂寞,这浓浓的乡愁锁不住春色……
因为是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离家很远,早晨坐校车早早来到学校,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就成了大问题;有些学生是随爷爷奶奶在家居住,学习上更是无人照看;有些学生是单亲家庭,从小就失去爸爸或妈妈的爱……作为老师,对孩子的关心要时刻铭记在心上。我喜欢摄影,用相机捕捉学生课间的笑脸、体育课上学生勇于夺冠的激动心情、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瞬间、学生办黑板报时的创新思维等。我把这些相片贴到黑板报上、发到学生群里,学生在相机里找到了自己,找回了自信,脸上有了笑容,心里有了依靠。遇到学生过生日的时候,我会送给他一份小礼物,全班同学送上生日歌作为祝福,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过新年的时候,我会召集班里学生包饺子,集体庆祝那真叫其乐融融啊!我逐渐走进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和他们成了朋友。
小×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男孩,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小×的课桌上总是“干干净净”,作业也是一个字都不写,问他原因,他说不会写字。经过家访和交流,我知道小×的爸爸妈妈关系不是很好,经常吵架,爸爸常年在外,妈妈又乐于打麻将。由于没人照顾,小×总是自己做饭吃,或者不吃,衣服也是自己洗,晚上更是一个人缩在被窝里入睡。知道这些之后,每天我会关心地询问小×有没有吃早饭,他若没吃,我就会把我的小零食:面包、水果之类拿给他。他有什么困难我会第一个出现在他面前,帮他解决。慢慢小×开始接受我了,跟我说一些心里话,自制力也开始增强,作业也开始写了,更可喜的是课堂上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慰藉了老师的辛苦,孩子们幸福的生活充满了师生的心灵,我和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
我就这样行走在教育的春天里,一份坚持,一份耕耘,一份坚守,一份执着……幸福就是学生播下的禅,佛不渡我,我自渡,不为彼岸,只为海。在教育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有我渴望的风景,在教育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是满园的春色。我是一名师者,幸福地坚守着自己的追求,坚守着对事业和学生的真爱,始终如一向着一个又一个目标迈进,在教育实践的征程中坚守自己的梦想,做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2]张肖琴.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专业成长[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刘静焱.“自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