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2016-05-14李立

新课程·小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动画课件科学

李立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对幼儿园传统的课程理念、内容和实施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变革。特别是在我们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也越来越明显。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其独特的功能为教学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如它在语言教学中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生动逼真的动感形象、色彩鲜艳的画面、清晰标准的发音为幼儿学习语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的交互式语言环境。再如,它在艺术教学中跨越了时空,通过清晰的声音、艳丽的色彩和流动的画面刺激幼儿的视、听觉感官,让幼儿与“艺术大师”自由对话。

那么,在“科学”这一实践性、探究性很强的领域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我们的教学?二者如何更有效整合?首先我们应弄清信息技术在科学领域教学中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它是否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改变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以往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老师真是煞费苦心,如今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很快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认识“序数”的数学活动中,需要一个“商店”的情境,原先教师要搬动桌子、层架在班级里创设一个“商店”,如今利用信息技术就能很快将一个“商店”呈现在孩子面前,还可以运用动画技术设计问题,如小熊到商店去买食物,可是找不到食物在哪里,于是售货员阿姨告诉小熊准确的位置,请孩子们根据售货员的提示帮助小熊找食物,逼真的商店、有趣的动画,走来走去的小熊,售货员阿姨的提问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二、改变内容呈现的方式,更清晰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每一个活动都有一个核心的经验需要掌握,如,在数学活动《量桌子》中,孩子们要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以用积木作为测量工具为例,测量时要从最左边开始,积木对齐桌子,量一次就在积木的后面做一个记号,第二次从记号处往下量,每量一次都要做记号,从左到右,一直量到末端,最后数数有几个记号,那么桌子就有几块积木的长度。方法比较复杂但每一个要点又无法省略。以往教师总是要将桌子垫高让孩子们都能看清桌子的一条长边,然后左手持积木,右手持笔,边示范边讲解,即使这样仍然发现要让孩子掌握的确有一定困难,很难记住。如果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便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测量方法制作成动画视频,向孩子们展示,如视频中有一张桌子,有一支会动的笔,结合教师的讲解,一步步生动形象地将方法传递给孩子,放大且生动的视频每个孩子都喜欢看,个个乐于接受,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没有了,活动的效果自然大大增强。

三、改变经验分享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幼儿分享探究的过程与结果

科学活动十分重视幼儿的探究过程,并鼓励幼儿大胆分享和表达。但往往孩子记不住过程,影响了他们的分享,这时依靠信息技术能真实、动态地再现探究过程,让他们的分享不再是靠回忆,对过程的复述更加有理有据,而教师也能准确了解个别孩子在科学学习中的思维动向。如,科学活动《切蛋》,教师提供了细线、切蛋器、塑料刀等让幼儿尝试多种切蛋的方法,分享切蛋的经验。在分享中以往总是展示幼儿的结果,让幼儿口头描述自己切蛋的过程,由于要靠回忆,因此孩子往往不能全面客观地描述,此时运用录像分享的方法能再现孩子的操作过程,降低讲述难度,孩子们可以看着操作过程边回忆边叙述。除此之外,录像辅助在增强分享交流环节时效性的同时,更为孩子们分享交流时的不完整语言表达做了直观完美补充说明。同时,也能很好地帮助其他孩子直观了解操作中的问题,为幼儿分享提供方便。

四、改变师幼互动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信息技术还能很好地结合音效、动画等手段,为幼儿的学习加油鼓劲。孩子在与课件的互动中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迎接下一个挑战,都想自己去寻找答案,变得更加自信,乐在其中。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传统科学教学活动,但在实际运用中也很容易进入一些误区,造成画蛇添足。如:

(一)课件注重表面,喧宾夺主,忽视效果

有的教师只是简单把教材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过多使用动画、视频、声效,整个课件只在乎表面的华丽,虽然看起来活泼生动,却很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造成干扰,幼儿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这样的课件不但不能体现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其效果也不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而且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课件替代了幼儿操作,忽略了科学活动的探究特点

有的活动中教师只是用课件来展示实验,而不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幼儿获得经验,忽视幼儿的动手动脑,幼儿没有了亲身参与探究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显然不符合科学的学科特点和孩子特点。

(三)课件信息量过大,展示速度过快

教师在运用课件时,信息切换过快,停留时间短,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幼儿理解看到的信息,孩子只是被动接受。教师原本的目的是本来课件解决活动难点,但是结果相反,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了幼儿,信息呈现的速度让幼儿成为名副其实的“观光客”。

那么,信息技术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如何有效整合呢?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活动有效整合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技术作为提高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的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在整合的同时,我们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遵照“适时、适度”的原则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设备。

1.有效整合的适时原则

“适时”就是指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应选择在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吸收教学要点,使效果达到最佳的时机。信息技术要用在“精彩”之处,是这节课的亮点,点睛之笔。一般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用在质疑释疑之处;用在自行获取信息之处。

(1)突出重点之时

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有效整合必须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必要的时候进行。

(2)突破难点之时

有些科学内容比较抽象,孩子很难理解,这是活动突出的难点。特别是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时,很多动植物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无法获取感性知识。现代技术的介入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有着积极作用,达到变难为易的目的,让孩子愿意学、喜欢学。

(3)质疑释疑之时

对一些难理解、抽象的科学现象,教师很难用语言描述解答学生的疑惑,如果用动画和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孩子就很容易理解,生动又形象。

2.有效整合的适度原则

“适度”就是当用则用,不用则弃,信息技术不是“装饰”课堂的新装。我们应该认识到: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应注重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进行学科学。因此运用要适度,千万不要为了追求花架子而忽略了科学活动的特点。信息技术作用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为的是让活动“锦上添花”,它永远无法代替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操作,因此,在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中,通过动手做的必须亲身经历,虚拟的永远比不上真实的。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正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优势,它能更好地解决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达到增加活动信息容量,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将为幼儿园的科学教学开创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张燕.幼儿园中如何开展科学教育活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4).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动画课件科学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我是动画迷
科学拔牙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