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游戏化幼儿“风”的实践研究

2016-05-14余萍

新课程·小学 2016年8期

余萍

摘 要:“风”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日常不太会被人给予特别关注。针对幼儿对风的探究欲望,通过调动感官,感受风;巧用形式,制造风;亲密接触,捕捉风等三个层面,助推幼儿对“风”这一神奇自然现象的深入探究。旨在通过系列实践观察与体验,使幼儿对“风”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且始终保持对事物的积极探索和不断修正的科学研究态度,这将对幼儿终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风;感受风;制造风;捕捉风

一、调动感官,感受风

风无孔不入,无论它在哪里?或发飙,或温情,或隐匿……但只要我们停下脚步立于其中,或者眺望远方看那树梢,或者闭目静听声音,我们总能感受它的存在,总能体会它在我们身边。

(一)用眼睛看见风。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情况下我们观察身边的事与物,最直接的感官是我们的眼睛。因此有“先入为主”之说。幼儿的世界更是如此,哪里有比较显性的事物,他便会投入更多的关注,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当我们将幼儿置身于自然起风的环境中,让他们留意身边生长的小树、小草、挂着彩旗、衣服等有什么变化?幼儿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小树在点头,小草在弯腰,彩旗在飘扬,衣服在舞动,水面涟漪不断……原本以为的一切自然现象,原来都是风所留下的蛛丝马迹。其实,风悄悄地存在于我们身边。

(二)用耳朵倾听风。让幼儿们闭上眼睛,竖起耳朵静静倾听,外面起风的声音,时而窗外“呼呼”连续作响,吹得树叶“沙沙”发音;时而“嗖嗖”极速作响,吹得小树折断了腰。结合日常不同的天气,让幼儿们在不同环境中体验风声,感受大小不一的风所产生的音效是不同的。

(三)用皮肤体验风。风没有颜色,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敏感的皮肤能够感觉得到。随着季节的变换,借助最为明显的夏、冬两个季节,让幼儿体验风的冷热。当幼儿身着短袖之时,光着皮肤,明显感觉吹来的风带着一阵阵热意;当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行走在路上,手臂、小脸以及脖子被呼呼的西北风吹得冰冷冷的,自感寒战不断。此时,幼儿们不仅体验到了风的存在,更明白了不同季节的风有冷热之分。

二、巧用形式,制造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成人要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发现事物。为了让风的探究活动更深入,教师组织幼儿在无风之时,在自己喜欢的空间里自主游戏,让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人工造风活动。

(一)用“吹”制造风。当幼儿们知道风可以让热水变凉,情不自禁想到了用嘴不停吹气,加快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有的幼儿为让风变得更大些,除了加快吹气速度,还借助卷好的纸筒对着物体使劲吹,进而达到预想的效果。

(二)用“扇”制造风。幼儿们凭借日常经验,利用电风扇风叶的转动,制造速度不同的风。同时,幼儿们不仅学会了用硬纸板,或者扇子不停摆动的办法制造风,而且逐渐明白了父母生煤炉时为何用扇子在炉口不停扇的道理,原来是为了制造风,让风促进火苗加快助燃。

(三)用“跑”制造风。天气晴朗的日子,组织幼儿在操场上,从慢走到快速地走,再到小跑,最后到快速跑,观察有什么变化?细心的幼儿发现同伴的衣角掀起来了,长头发飘起来,忽然明白,原来我们制造了风。

三、亲密接触,捕捉风

行走在自然风随意吹的校园,让幼儿置身于风的环境之中,思考如何能捕捉到风,真可谓是奇思妙想。

(一)用“袋子”捕捉风。幼儿手拿不同的袋子,张开袋口让风自然进去,然后合上袋口,用绳及时扎紧。神奇发现,原来刚用布袋装感觉鼓鼓的,一会就瘪了;刚用塑料袋装的还依然鼓鼓的。当再次打开时,用手轻轻按,风从袋口中吹到脸上有凉凉之感,幼儿玩得不亦乐乎。在活动中,他们不仅学习到风可以被我们贮藏起来,而且知道了风有不同的方向。

(二)用“风车”捕捉风。在组织一次让风车转起来的户外游戏活动时,幼儿们举着风车在操场上一会往左,一会往右,还不停地叫嚷着:“快看,快看,我的转起来了。”只见幼儿胸前举着风车,一路小跑着。一语惊醒梦中人,其他幼儿跟着跑起来,不仅捕捉到了风,而且发现了风车转得快慢与跑得速度有联系。另外,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渗透了“风车”如何捕捉风进行发电的生活实景,让幼儿明白风的价值。

(三)用“纸鸢”捕捉风。春天来了,正是幼儿放纸鸢的最佳时机。在风力适宜时,幼儿逆风奔跑一段距离,放飞手中的纸鸢,随着纸鸢上升的方位和风势,不断调整自己站的位置,并调整放线的速度和长度,使风筝借助风力冲向蓝天。看到纸鸢在空中飞舞,幼儿们又蹦又跳。久而久之,在一次次试飞中,幼儿逐渐明白了风向与风力对纸鸢能否成功放飞起着关键作用。

幼儿虽然无法真正了解风的形成,但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证明风的存在。通过大量实践活动的累积,我们可以鼓励幼儿用自己特殊的方法把“风向”“风力”用箭头、画图等独特的方式记录下来,也可以鼓励幼儿用语言进行描述,请人协助记录,进而初步学会科学的记录方式。

四、结论与启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生活实际,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从幼儿身边的事物着手,有益于幼儿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幼儿会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身边”。

(一)从简单的操作到有深度的思考。幼儿在“探究风”的活动中,虽然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通过亲身体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与小实验,逐渐了解或明白了风的存在、风的大小、风的方向,甚至还掌握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制造风。知道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危害,并愿意积极与别人进行交流。在整个活动中,以“玩风”为切入点,幼儿在寻找、尝试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经验与同伴表达,将自己的发现向同伴交流,彼此互相得到启发。这样,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二)从无目的的玩乐到有目的的乐玩。风是我们几乎每天都可接触到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事物。当初无目的地在风中奔跑,或者说随意地张开双臂去迎接风,感受风,到日后带着探索的意愿去体验,去挑战,不仅表现出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更折射出幼儿对风探究的耐心与持久力。如文中所呈现的幼儿从感受风,制造风,捕捉风,每次不同的探究活动无不表现出幼儿小小脑袋中的奇思妙想,充满着无限的想象。

(三)从粗浅的认识到有全新的了解。从当初幼儿对风的片面认识,觉得它会把大树、房屋吹倒,把航行的轮船掀翻等危害人类的事件,到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有了更客观的全新认识。尤其是幼儿通过自己不断地收集信息与资料,逐步发现风能帮助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它可以发电、让我们光明常在;利用它可以让大气流动,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天气;植物利用它还可以传播种子,繁衍后代等等。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幼儿不仅能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对大自然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渴望。

参考文献:

[1]金锡逊.风阿姨的脚印[J].幼儿教育,1992(11).

[2]张之珍.我和风做游戏[J].上海幼托,2008(5).

编辑 杨国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