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孔子做老师
2016-05-14翟绪富
翟绪富
本学期,我认真读了一遍袁秀利主编的《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书的过程是学孔子做老师的过程。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感受。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说过:“人类要想在21世纪站住脚跟,就要去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被奉为“万世师表”。作为孔子故里的人民教师,教育的思想也要从孔子这里寻求帮助,实施自己的教育思想。
一、终身学习,幸福工作
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样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孔子的一生可谓是历经挫折,并不得志,他依旧从容、豁达,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
孔子非常勤奋。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如,他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等。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就是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热爱学生,教学相长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精髓之一是“仁”,“仁”即爱人。从《论语》一书中,我们处处能体会孔子与学生之间浓浓的情谊。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他和弟子们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这是一种多么融洽、和谐的教学形式。学生的身心不但得到愉悦,而且情智得到极大的发展。
教育旨在教书育人,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而这一切的贯彻实施必须依托于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师生平等,教学相长,这样的教育必定是和谐的,这样的教学是民主的,这样的教学氛围是轻松愉悦的,这样的教学效率也一定是高效的。而要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首先就是要尊重学生,其次是要相信他们,相信他们自身无限的潜能,相信他们身上有值得学习的东西;再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有各具特色的潜能,然后挖掘它们,这样才算达到了教育的良好效果。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的教学环境的创设,还需要教师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的失误与困惑,宽容并支持他们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
三、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他重视了解学生,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比如他曾指出:“仲由果敢,子贡通达,冉求多才艺。”由于了解学生,他能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教育时有所侧重。一次,子路问:“听到一件该干的事,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回答:“有父兄在,怎么能不问父兄就干起来呢?”以后,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回答:“听到就干。”他对两个学生同样的问题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华为此迷惑不解,便向老师提出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鼓励他去干。子路胆大有勇为,所以要加以抑制。”学生问仁、问孝、问学等,孔子总是对症下药,不相雷同,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所以,他的许多学生学业斐然,极有成就。
四、注重启发,随机点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积极倡导的教育思想。有一篇文章叫《孔子游春》,讲的是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巧借河水教育弟子做“真君子”的事。
文中写到: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孔子真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回答是多么的出人意料,含义深刻!他的这种相机教学,是多么适时。也许他对水的理解早已成竹在胸,但不到恰当的时机,决不吐漏。他对智、德的传授的火候把握得是多么到位。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该是多么的深刻。正因为弟子们深刻地受到了“真君子”的思想教育,所以孔子又因势利导引导子路和颜回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引导弟子在言行上做一名“真君子”。其教育可谓水到渠成。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孔子没有去“告诉”弟子,而是引导弟子主动去“发现”,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其间,没有优劣的评论,友善包容学生的差异,恣意张扬学生个性,使不同志趣、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能有一个共生的土壤、和谐的环境,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各式人才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五、面向生活,寓教于乐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鲜明地了解到孔子寓教于乐和将大自然作为课堂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一位善于利用自然课程资源的高手。他对弟子的教育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利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这种看似游玩的教学,实则是在玩乐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进行了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自然的优美与恬静这一感性认识中,提高理性的思辨能力。这一教育思想与今天我们提倡的大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舞台。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我们要不断开发和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使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
课品如人品。教育智慧必定出自善良的心,出自教师对教对学生真诚的爱意。品格高雅,课堂自然充满智慧、充满灵性。“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温暖旅程,如沐春风。
参考文献:
彭志华.如何做老师——孔子为我师[J].图教导刊,2015.
编辑 王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