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操何尝杀

2016-05-14刘琮陈颖

亚太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青州三国志刺史

刘琮 陈颖

我国当代的历史学家、杂文家邓拓曾说,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读文学当成读历史,那不免要上当的。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中,刘琮在曹操大军压迫荆襄时,拒绝了大将王威“擒曹”的建议。胆战心惊地先是让自己的舅舅蔡瑁觐见曹操。曹操满口答应刘琮永为荆州之主,而且加封荆州实权人物蔡瑁、张允为正副水军大都督。听到曹操的承诺,大喜之下,第二天,便和母亲蔡夫人正式捧着印绶兵符跪降了。然而曹操却封刘琮为青州刺史,并让其立即离荆州启程赴任。刘琮闻命大惊,表示官可以不做,只愿守着父母的乡土。曹操就威吓刘琮:“青州近帝都,教你随朝为官,免在荆、襄被人图害。”刘琮再三请求,可是曹操铁石心肠,说了不准就是不准。

且在刘琮和蔡夫人迫不得已起程后,曹操竟立即让于禁轻骑追杀。蔡夫人抱刘琮大哭,但仍被军士杀害。于禁回报曹操,曹操重赏于禁。[1]

然而揆诸史实,所谓“曹操杀刘琮”却纯属小说家的演义。

曹操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尚好”(高儒《百川书志》)写作出了中国的这一部长篇小说。其中的“正史”指的是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注与《资治通鉴》中的三国部分。

陈寿的《三国志》是一部以曹魏为正统的纪传体史书。作为记载三国时代最原始的资料,它为后代有关三国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历史框架和第一手素材。史书在《武帝纪第一》叙述魏武帝曹操的南征第一站荆襄地区时写道“(建安)秋七月,公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译:给予他们新的生活)。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2]接着在《董二袁刘传第六》为刘表立传时写道“初,表及妻爱少子琮,欲以为后,而蔡瑁、张允为之支党,乃出长子琦为江夏太守,众遂奉琮为嗣。”“太祖军到襄阳,琮举州降。备走夏口。太祖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2]前后记叙是一致的。在《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为于禁立传时叙述了于禁跟随曹操征讨吕布、黄巾军、桥蕤、张绣、袁绍、昌豯、陈兰。就是没有只字片语写他奉曹操命令杀青州刺史刘琮。如果于禁有奉命杀刘琮,那么此传一定要写,以此来强化评语“于禁最号毅重”(于禁最是坚毅稳重)[2]不至于只字不提。从这些记载看,《三国志》是没有曹操杀刘琮的记载的。

裴松之的注释是由历史到小说之间的一个必要环节。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对其主旨目的有十分清楚的说明:其追求的目标在于“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旁摭遗逸”。他引用宏富的书籍,叙事详尽,情节曲折,人物对话丰富,文笔灵活,将《三国志》失之简略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了。裴松之引《曹瞒传》、《魏书》、孙盛《杂纪》及《山阴公载记》丰满了曹操在《三国志》中的形象。并且从王霸者雄才伟略的角度赞美他,然也从道德上极力贬斥曹操的“奸”。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首引孙盛《异同杂语》对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是裴松之褒贬曹操的辩证原则。这一评语被罗贯中照录入《三国演义》的第二节中,作为其褒贬曹操的总纲。即便如此,翻阅《武帝纪第一》、《董二袁刘传第六》及《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的引文和注释未能看到裴松之对曹操杀刘琮的补充记载。

“《资治通鉴》(三国部分)是三国题材由历史到小说演化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的它将纪传体的三国史料编年体化且熔铸成完整的历史画面——为了使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有条不紊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以一定时空中的重大事件为主线,将一系列相关事件,各种各样的人物,各个集团、各种层面的矛盾贯穿起来,形成了情节连贯、脉络明晰、人物突出的艺术整体。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提供了思维方式上的启迪与宏观结构上的范例。在《资治通鉴》的汉纪卷中司马光以曹操欲一战定乾坤而统一天下,刘备、孙权不甘臣服,欲以弱抗强,以少胜多,于是孙、刘联合抗曹为主线,将散见于《三国志》各人传记中的内容井然有序地穿连成“赤壁之战”的必要环节。《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写道“(建安)十三年(戊子,208)曹操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秋,七月,曹操南击刘表。……章陵太守蒯越及东曹掾傅巽等劝刘琮降操,曰……琮从之。九月,操至新野,琮遂举州降,以节迎操。诸将皆疑其诈,娄圭曰‘天下扰扰,各贪王命以自重,今以节来,是必至诚。操遂进兵。时刘备屯樊,琮不敢告备。……备将其众去,过襄阳,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备过辞表墓,涕泣而去。”[4]“曹操进军江陵,以刘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蒯越等,侯者凡十五人。”[4]比较《三国志》这段史料的叙述详细,人物也形象,而比较《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大体相同。在刘琮投降之后又描写到刘琮大将王威企图说服主上擒曹,然“琮不纳。”[4]可见,刘琮是死心塌地地投降了曹操,而曹操在统一天下的征途上对待这类“投诚”人士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短歌行》)

这些都证明“曹操杀刘琮”的情节是无稽的。

然而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出发,我们要使证明更有说服力,还要从刘琮的立场上找出有力的证明。因此,笔者要进一步查究:历史上的刘琮在投降曹操后如何了?

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第六》刘表传记引《魏武故事》,道:“楚有江、汉山川之险,后服先疆,与秦争衡,荆州则其故地。刘镇南久用其民矣。身没之后,诸子鼎峙,虽终难全,犹可引日。青州刺史琮,心高志洁,智深虑广,轻荣重义。薄利厚德,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笃中正之体,敦令名之誉,上耀先君之遗尘,下图不朽之余祚;鲍永之弃并州,窦融之离五郡,未足以喻也。虽封列侯一州之位,犹恨此宠未副其人;而比有笺求还州。监史虽尊,轶禄未优。今听所执,表琮为谏议大夫,参同军事。”。[3]由此可见,刘琮担任了青州刺史并且受到了世人的高度的赞誉。并没有过死在出任青州刺史途中的变故中。

以上证明,从来历史记述中都没有曹操杀刘琮的情节。

演义家之所以借曹操之手让蔡夫人、刘琮死得窝囊,很有可能是因为按照古代的礼仪道德,蔡夫人背夫(伪造刘表遗嘱篡夺荆襄大权)又没能教育好儿子(让刘琮轻率地放弃了祖宗基业,让自己的子民罹难战乱,背井离乡。)而刘琮轻易放弃的基业是“于是(刘)表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4]!这样,读者就能从他们的被杀中获得浅薄的阅读快感。当然也有可能是小说家用此事为曹操滥杀无辜、草菅人命的形象再添一笔。毕竟曹操性格残忍奸诈是史有定论。

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指出:“剧作家并不是历史家;他的任务不是叙述人们从前相信曾经发生的故事,而是要使这些事情在我们眼前再现;让它再现,并不是为了纯粹历史的真实,而是出于一种完全不用的更高的意图;历史真实不是他的目的,只是他达到目的的手段;他要迷惑我们,从而感动我们。”[5]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6.

[2]陈寿.三国志[M].中华书局,2007.

[3]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之魏书附考证资料[M].

[4]司马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2009.

[5]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M].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培元中学)

猜你喜欢

青州三国志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称象
青州艺术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红丝砚美甲天下 即墨侯俊冠九州——论青州红丝砚
山东青州云门山大云寺历史考辨
简论青州出土造像的艺术风范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