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利用“动静”适时转换提升教学效率

2016-05-14黄凤娥

新课程·小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大卡动静一节课

黄凤娥

“静”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听”“看”“想”等听觉视觉安静的静态学习。“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讲”“做(动手)”的动作行为进行学习,属于动态学习。“动静”适时转换顺应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学生学习时,静态学习是不能坚持40分钟的,小学生的静态专注时间是7~10分钟,要适时让学生动一动,使课堂处于动静转换之中,避免疲劳,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课堂的每一分钟教学都是有效的,不让学生有走神的机会,使学生一节课能自始至终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怎样在各门学科中让“动静”适时转换发挥有效的作用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要控制“动”的次数并灵活运用

根据小学生专注时间这个生理特点,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在合理的时间内设计动中学,也就是学中动,一节课,小动不少于3~5次,大动1~2次。课堂上,教师必须强化知识关键项,知识要点、知识关键要素要强化到一定的次数,学生才能记得牢,强化要达到一定的次数,不能光靠重复,这就要适时进行“听、看、讲、想、做”动静转换组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反复强化知识关键项,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动”的灵活多样呢?每次教师在讲授知识后,为防止学生处于疲劳状态,就要让学生动一动,可采用同桌交互讨论、四人小组交互讨论、下位找朋友或和教师交互讨论等形式组织学生互动讨论,把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说,畅所欲言。但一节课“动”的次数也不能太多,多了反而让学生感觉不到一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完全有某种表演的成分。而且“动”的时间应该充分些,不能为了早早完成任务,有的学生根本还没有想好,就早早收场,这也不能推动 “动”的效果。但并非一节课都沉浸在“动”中,我们认为讨论、交互一个问题至少要3~5分钟,还有“动”的时候,老师参与到学生中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老师参与到学生“动”中,可以给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以表扬和肯定,也可以给中差生以提示和帮助,且低年级学生自觉性不够高,还需要老师走到他们身边提醒。在“动”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争论的品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设计“动静”转换,防止花架子

“动静”转换,“动”就是让学生同桌或单元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要有讨论交互的价值和必要,如果提出的问题只是泛泛而谈,做做形式,那只是浪费时间。如,二年级《小马过河》一文,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小马听了松鼠和老牛的话后应该怎样做才对呢?为什么?又如,二年级《寓言两则·坐井观天》一文,启发学生想象说话: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情景?它会说些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有讨论价值的,因为答案并非统一,学生小组讨论并让他们写在大卡上,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让小组在班内展示大卡,组代表发言人加以解释说明,其他同学如有疑问,可以提问,让展示大卡的小组发言人作解释,发言人说不完整的,组内其他人员可以补充。但是,如果提出的问题答案是唯一的,而且学生读完课文就很容易找到答案,那么这样的问题就没有讨论价值,如,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蝌蚪一共找了几次妈妈?最后找到了没有?这样的答案是唯一的,就不必要让学生合作讨论,这就是防花架子。

三、教给“动”的方法

由于长期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影响,学生习惯了师生之间单一的交流模式,还不习惯于生生之间的交流,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静”转为“动”,让学生讨论问题时,不能直接给一个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讨论,这样小组合作是流于形式的,导致有的学生不参与讨论,有的不倾听别人的发言,有的乱喊乱叫等等。教师应教给他们:(1)讨论时的姿态,二人合作要面对面,四人合作要聚一起;(2)目光之间的对视、交流;(3)组员内要互相认真倾听;(4)敢于发表不同意见;(5)合作、讨论时各小组长要组织讨论,发言人要做好总结发言,声控员要做好组内的声控,记录员要做好记录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出对方的不足,这样发言的学生就要想得深些,说得严密些,可以避免有的学生想说但却说不出什么,出现表面热闹的现象。教师还要多用事先约定好的、有节奏的掌声进行纪律调控,从而预防“放得出、收不回”的局面,以便大胆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动静转换,不但能有效避免学生疲劳,而且能充分发挥民主,使人人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老师做到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在群体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这样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他们就会重视自我感受,自我表现,自我评价。这种学习方式参与面广,对问题理解比较深透,课堂结构比较灵活,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比较好。

参考文献:

陈珠花,蒋燕萍.在“动静结合”中追求有效[J].小学语文教学,2008(4).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大卡动静一节课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动静相映,写情造境
虎兄弟小卡和大卡
托马斯的一节课
减肥极限每周两斤
还是有那么点儿恍惚
基于力的电动静液作动器阻抗控制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