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2016-05-14曾天祥
曾天祥
【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上节课“认识线段”和一年级“比一比”单元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课桌面的长度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
生1:4根铅笔那么长。
生2:8根小纸条那么长。
生3:12根钉子那么长。……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不都一样呢?
生1:我用纸条量的,有些同学是用钉子量的。
生2:我用铅笔量的。……
师:老师现在要想得到一致的结果,该怎么办?
生:用统一的工具来量。
师:很好,那么有谁知道测量长度常用的工具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老师刚才发现有的同学已经用尺子来量自己课桌的长度了,我们就请他说说看他的桌子多长?
生:4个尺子长。
师:对,刚才这位同学虽然用了尺子,但还没有充分发挥尺子的作用,下面我们就共同学习如何使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探索实践,构建新知
1.认识学生尺子
师:我们平时量比较短的物品的长度时,一般用我们手中的直尺,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请你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什么?
生1:有0、1、2、3……数字。
师:很好,这些数叫做刻度。
生2:还有一些线,并且有的长,有的短。
师: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相邻的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能从你的尺子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吗?试试看。学生自己动手在尺子上找,老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1厘米长度的?
生1:从0~1是1厘米。
生2:从1~2也是1厘米。……
生4:我发现相邻的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在头脑里形成1厘米长的表象。
师: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品中,或者你周围的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的?(橡皮的宽度,文具盒的厚度……)
师: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
师:对,再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5厘米……
3.量一量
尝试测量课前发的小纸条的长度。(8厘米)
生操作后,交流方法,师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不同的量法,并明确正误,使学生鉴别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
师:板书(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准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画一画
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试着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并说说是怎么画的,总结出画指定长度线段的方法。
5.做一做
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给同学们看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再实际测量具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是相等。
三、实践应用
1.基本练习,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并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师: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旧了,前面几个刻度看不清楚了,你有什么办法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案例分析】
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探究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利用铅笔、小纸条等学具去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并且产生了答案不一致的矛盾现象,而引入新课,既使学生发现了生活中含有许多数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去了解、探究学生尺子的兴趣。
二、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发展思维能力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拙劣的艺者,常带着别人的眼镜。”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依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能够让学生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教师通过下面的活动进行展开。(1)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3)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4)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比划。(5)估一估。给学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量一量。(6)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7)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这样一来,把教材上静态的学习内容转在动态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在实践应用中拓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是1厘米长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来帮助理解、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甲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小拇指第一、二两个关节间的距离约是1厘米;橡皮的宽度约是1厘米等等。同时,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估测,因为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的直觉判断,估测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结合,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数量关系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张云,周晓军.体验·感悟·理解——“认识厘米”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6.
编辑 王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