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之路,历练中成长
2016-05-14曹琳琳
曹琳琳
摘 要:素质教育为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在教科研活动畅行的今天,课题研究、深思教材,踏踏实实研究教学是一线教师必须有的精神。如今,我继续走在科研之路上,期待在历练中收获成长。
关键词:科研;专业成长;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源于一种好奇
自2011年高新区教育局提出“小课题”研究工作,我便积极投身其中。从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如今在课题研究方面小有收获,这其中的经历可谓“酸甜苦辣咸,尝尽研中百味”。
首次接触小课题的研究工作,“什么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对于我的教学有何益处?”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我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成为我校第一组参与研究人员。课题研究让我尝到了搞科研的乐趣,经历了选择课题—确定课题—课题立项—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分析处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结果—结题鉴定,这一路走来,颇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
至今,我负责了三个区级小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研究》《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研究》。三年的课题研究让我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每次课题研究,我都要上好课题实验课,认真听取同伴的意见,及时对实验课进行反思。教学中,客观把握学生层次,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必要的层次调整,使我的课堂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筹算。一次次研究,一次次积累,由最初的摸索、借鉴到有针对性的创造,在感悟、学习、教学方面逐渐成熟。设计教学的针对性、教学方式的科学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逐步运用到教学中。
研读伴反思,坚持并成长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借着学校“专业成长明星的评比”势头,我开始在教材研读、教学反思方面沉静深思……
研读教材,多方求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
任教十几年,教学五年级却是第一次。摸着不熟悉的教材,底气有点不足。同组的蒋老师告诉我,一定要多研读教材,多翻阅教参书,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于是,新学期初期,我立志每个新内容都要细细研读,达到教与学的堂堂清。翻看我的教材分析记录本可以看出,从全册书的教材全析,每个单元的总体把握,直至每个信息窗的具体安排及对应的课后随记,清清楚楚地摆明了我的思考历程。
例如,研究“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课时,难点在于对方向的确定。如何让学生清晰地表述方向呢?我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出示自己的方法,从而很快地得出在观测点上标明4个主方向很有利于自己判断方向;对于“西偏北40°还是北偏西40°”学生会有怎样的思考方法呢?这时的错误出示会给他们思考的空间。最后出示清晰分析有关方向和角度的重点:方向的确定——标清4个主方向,先看角度挨哪个轴近,写清方向( )偏
( ),再测量角度;距离的确定——先观察测量比例尺,再计算实际距离,同时还要注意语言描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这一课前的研究和思考,课上的教学清晰而有效,学生这节课的思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后反思,总结得失,为自己的专业成长奠定基石
“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优秀教师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作为年轻教师,更要积极响应。近几年来,我一直在坚持撰写教后反思,大约有十几万字了,仅五年级上学期我就写了6万字的随笔。我给自己制定的写作计划是:每一节新课后都要有反思。
开始时,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例如,我把教学过程中预先设想到的新颖的情境引入法、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或者对偶发事情处理的巧妙方法等,在课后认真记录下来,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会有点滴疏漏、失误之处。如,在教学中,有时没有真正照顾到后进生、学生之间的合作没有达到较好的效果、对学生的评价不够恰当、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这些都在课下及时地做好了记录,并对于一些特殊或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十几年的教学之路,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科研风格,这一切都源于自我注重研究、注重反思。相信在自己的坚持下,我的教学实践会沿着一路的创造、探究、专业途径,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走向专业型的优秀教师。
我会一路坚持,一路成长!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