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2016-05-14陈谨

新课程·小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信息技术音乐

陈谨

摘 要:互联网最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带来了全新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也给音乐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音乐教学实践出发,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学习者与数字化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活动环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探索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为实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高提供教学实践的范例。

关键词:音乐;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课程改革以来许多音乐教师立足音乐课堂,积极探索各类有效的教学方式,期望达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表现美”这个目标。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关注到“审美性”“人文性”“实践性”问题,能够紧紧围绕课标中提到的“音乐要素”的学习,能够关注学生欣赏能力、表现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其原因在于我们的音乐课堂或者音乐教学目标太单一,教师只关注了学生技能方面、视谱方面的目标,而没有关注体现音乐的价值。要么是教学手段单一,基本上是教师在教学生在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性没有被激发出来;要么是学生学习内容太单一,一节音乐课仅学习一首很简短的歌曲,课堂内容资源匮乏,信息量不够。这些问题是音乐学科发展方向的一个大问题,是困扰音乐教师的难点,也是音乐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融合

近年来国内对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有许多有价值的探讨和有意义的研究,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音乐学科是一门发展人的基本素质、精神品质的学科,单凭理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唯有通过切身的感受,将音乐化为己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人机交互模式、人工智能模式为实现音乐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为音乐学科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硬件支持。

从整合的思想出发,以技术环境下学生的音乐学习为主线,让学生利用信息工具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并与他人沟通。我们先后经历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课程整合”“课程融合创新”等几个阶段。通过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晰技术应用是为更好地与音乐学科深度融合,音乐教师所做的必须指向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的审美价值,数字技术是为音乐学习提供服务与支持的。

二、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的融合

音乐课堂主要通过让学生听、唱、奏、编来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注意、反应、价值判断等训练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以往班上只有一架钢琴,教师只能听到全班的合唱声,没法了解每个学生唱得怎样,这样教师对学生个体表现是失控的,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现在我们可以用“钢琴键盘”软件,让学生自己弹自己听,先学会基本音准,再学唱。这样在反复奏唱中音乐基础扎实,学生自主学习主体地位得到提高。

在音乐创造学习上以往音乐课堂的创作环节,学生把谱子写在纸上,写好了拿给教师在钢琴上弹出来,不好听的话再拿下去修改,上课的效率很低。现在课堂上这个环节教师会和学生一起使用“作曲达人”软件,在学生创编歌曲的过程中,只要在设备上选好音符,手一拉,音符就填到虚拟五线谱上,可以用欣赏功能听听创作的效果,还可以修改、展示,这样学生作曲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实践应用,提高创作质量。随着学生电子设备的娴熟应用,音乐知识技能的加深与掌握,学生音乐创作作品日益丰富。

在音乐整合教学体系的构建上,教师授课的基本环节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技术要求—教学过程—应用原则—案例呈现等六个方面构建实现操作式、问题探索式、虚拟协助式三种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备课前我们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进行分析,选择简单的音乐教育游戏来吸引学生,增强“玩、趣”。课中,教师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软件的方法、提出规则要求、设置目标。教师带着学生玩音乐,在快乐地玩的过程中将让音乐素养和音乐知识技能慢慢吸收。课后我们会通过节奏大师、乐动时代等音乐教学游戏软件,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由易到难的多个关卡,学生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将自己完成的音乐作业通过手机录音、录像、点赞、送花等形式完成线下多向互动。这样课堂的多向互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线上线下多向互动呈密集的交叉态势,使音乐教学形成了一个大课堂观。

三、信息技术与音乐编创、表演领域的融合

音乐编创在小学阶段主要涵盖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几个小节的音乐编创活动,另一个是利用音乐材料进行创作尝试和练习。在这个专题中教师不应始终是“供”,教师要做的是“连接”,通过信息技术将音乐与学生创作连接起来,当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被激发,音乐的生产力就自然爆发。拿合唱来说,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作品的艺术门类,它重视的是合作,团队精神的培养,它需要互相倾听。另外合唱的力度变化大,音乐层次也很丰富、表现力强。我们的音乐教材从三年级就增加了合唱内容,那么也就是说在一二年级,音乐教师要力求使学生做到音准、节奏基本准确,三年级强调互相倾听,到五六年段增加合唱的量和提升合唱的难度。这个学习提升的过程是缓慢的,教师在低年级做好这样的训练,选择合适的方法、手段,在肢体上、在内心情感上,完成音乐的处理与沟通交流。在学生教学资源的选择上,通过选用相关作品形成专题拓展。信息技术的支持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学习后的交流、分享与讨论,学生可以在设备平台上菜单式点歌演唱、卡拉OK、录音、配伴奏等,这样的学习更凸显作为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结合“用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音乐的呈现方式根据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学习任务单,提供支持学习的工具进行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遇到走调、节奏不稳等技术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手头的软件予以解决,教师通过提取学生的数据围绕核心问题组织学生成果交流与分享。如:“电闪雷鸣波尔卡”一课,学生通过聆听,画出自己心中感受到的图谱,以图像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尝试用图谱和乐谱来记录音乐和声音由自动软件生成学生想要的音乐。

以往一年一次的校园艺术节,由于场地、音响等诸多问题,无法做到常态开展,现在因为有了技术支持,音乐课堂中学生的即兴演唱、创作乐曲、评价互动等随时可以开展。在这里教师是支持者、观察者和服务者,通过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监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和问题,提供即时的帮助。

随着学生音乐活动的增多,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音乐学习的课堂,真正做到教师从观念到实践的改变,真正做到音乐教学中把学生的音乐学习放在教学的正中央,让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变化。这样的探索不仅仅是音乐学科的改革,更是站在发展人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发展的立场,对音乐教育课堂的优化。

新的数字时代下,自主交互式学习为音乐教育走向新的境界提供了可能。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需要的音乐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自己热爱的音乐,这正成为当下音乐课堂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马化腾.互联网+,国家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7).

[2]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8).

[3]鲍利斯.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2).

[4]郭瑾,周琦.行为目标指引下的音乐课堂教学探究[J].中国音乐教育,2015(9).

编辑 王洁琼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音乐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