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整合,演绎语文课堂之美

2016-05-14林亚凤

新课程·小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文音乐

林亚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作为一种载体,有关自然的,社会的,人类的,或是物质世界,或是精神世界,无所不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因此,以语文学科为基点,将其他学科与之进行多元整合,达到最佳效果,从而演绎语文的课堂之美。

一、借助音乐,营造课堂氛围——意境美

语文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以情感带动学生。语文学科教学中恰当运用音乐,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出美好的意境。比如,音乐朗读、配乐书写、听乐感悟等,使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实验本一年级下册《王二小》这篇课文时,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思想内容。那悠扬、深沉的曲调与课文内容紧紧相连,学生的情感也深深地被感染了。课上,学生能根据背景音乐用悲伤的语调读出王二小被害的句子;用高昂愤怒的语调读出八路军复仇的句子;用沉重、深情的语调读出自己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情的把握自然也水到渠成。这类文章,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音乐,从而去感悟课文,将会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借助音乐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之间的沟通与对话。通过音乐与语文的整合,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朗读水平及音乐的修养。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学得非常轻松,并对语言文字的掌握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以画助读,挖掘课堂视角——方式美

语文阅读的每一篇文章,是把实在或想象中的物体用文字的形式描绘出来。可见,图画与文字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感知的事物比较有兴趣。因此,以绘画辅助语文课堂教学能形象地、直接地作用于儿童的感官,“将语文与图画相结合,使文字与色彩互换,生动形象,从而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了阅读与写作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画中话”训练,先请学生在画有圆的白纸上添几笔,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再涂上颜色。学生兴趣极浓,他们联系旧知,画出一幅幅有趣的图画:西瓜、向日葵、动物头像……从他们的图画中,我们看到的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这么大的创作空间里,孩子们尽情地发挥,尽情地创作。画完后,接着出示三只不同形态的小猫,让学生选择一只小猫与自己或别人的画组合成一幅图,编一个故事。思维在美术创作中已经打开,学生凭借组合后的画面,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以想象作“画”,以“画”示文,在自由创作的空间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遣词造句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试想,这样的写话课堂,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哪个孩子会觉得学习是一件烦恼的事呢?

又如,学习完《小壁虎借尾巴》这篇童话故事后,教师可让学生画一画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透过这一幅幅画面,可以看得出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同一个故事,在学生心中留下的印象却也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的画出了几种动物尾巴的特征;有的画出了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还有的不仅把动物尾巴的作用通过图画表现了出来,还画出了不同的动作,理解了动词“拨”“赶”,可见,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里都含有丰富的艺术因素,如果教师能借助多种艺术方式,以画助读,挖掘课堂视角,把“话”变成“画”,以“画”诱导“话”,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吸引学生入情入景。这样既扩大了教学容量,又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科学辅助,优化课堂内容——知识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信息化、技术化的不断进步,孩子更需要具备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和研究能力。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同样也承担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而科学常识也能进一步优化语文的教学。

例如,教学《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植物妈妈有办法》《地球爷爷的手》等涉及科学知识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以到学校图书馆查阅《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小百科》等书籍;可以到信息技术教师上网搜索相关知识;可以观看相关知识的科学小影片……让孩子们学会探究性学习,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科学知识,又让课文的一些知识难点得到了突破,一举两得。

语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还可体现在观察日记、实验作文的指导和训练上。比如,学习了《种子的发芽》后,老师就可让学生回家动手种植种子,并观察种子是怎样发芽的,进行观察记录,把这一过程写下来。又如,老师在进行《乒乓球又变圆了》《神奇的纸桥》等实验作文的指导和训练时,可以先为学生做一次实验,或让他们亲自动手做,学生探索奥秘的劲头十足,这样既丰富学生的自然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都与自然科学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对这些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时,只有把语文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能理解掌握课文知识,优化语文课堂内容。

四、数学借鉴,转变课堂模式——思维美

根据数学学科系统性强,对技能要求高的特点,尝试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得相当广泛。这种“先行尝试”的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其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一教学方法也开始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为“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打下了基础。

如在教学生字“灭、两、丛、旦”这四个字时,老师可以说:“一‘横在每个字中的意思各不相同,请你也来猜一猜。”把桌子上写有生字的四张卡片拿起来,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好的字面朝上放,没有讨论的或讨论不出结果的字朝下放。简单的一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尝试教学法的优点:在合作中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尝试学习,理解字义,最后根据字的正反面情况,教师迅速了解到学习的难点。于是,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避免了重复性的无效劳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先行。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激发了儿童的参与愿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之乐于投身课堂活动,学生学得自主、有趣,教师教得轻松、自如。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中,我们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受教育者主体发展的全面性。因此,就需要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着眼,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将其他学科与之进行整合,演绎语文课堂之美,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

参考文献:

[1]杨再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M].语文出版社,2001.

[2]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编辑 白文娟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文音乐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