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整组教学浅谈

2016-05-14索妮

新课程·小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内容

索妮

人教版小学语文是以“专题”组织单元学习内容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还要注重整体把握的能力。基于以上,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把握,即主题、内容、读写训练要做到三位一体,彼此之间联系、承接、呼应。教学活动不必按部就班,而要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让专题单元价值最大化,使教材更具活力。下面以五年级下册第二组“永远的童年”为例谈一谈单元导读课。

教材中虽没有单元导读课设置,但它是依据专题开发的,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是学习活动的前奏,由“四部曲”组成。

一、一部曲“导趣”——用生活唤醒体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的方式很多,其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开课伊始,我播放了一组学生的照片,放风筝、打水仗、做手工、读书、下棋……随着他们身边生活场景的展现,学生注意力一步步被吸引到画面中,开始不断窃窃私语,我抓住这一契机,提出这样的要求:

师:请你讲讲自己与照片的故事。

生:这是我参加的小记者活动,我那次收获太大了……

生:课余,我最喜欢游泳了,这是我第一次下水时的情景。

生:小时候,我喜欢小动物,常常和它们玩耍。它们给我带来了无限乐趣。

记忆的闸门被打开,生活的体验被唤醒:

师:童年生活的点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生:五彩缤纷、快乐无比、永远难忘……

学生的情绪高涨,完全沉浸在美好童年的情愫中。导趣为学习主体与文本的初次对话架起了“桥梁”。这种导趣将贯穿于单元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习的动力所在,恰当的导趣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学生顺理成章地开始亲近文本。

二、二部曲“导学”——前阅读促化整体把握

此环节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站在“永远童年”的高岭,初次对话文本,去提纲挈领。教师引导学生开始自由阅读,可以采用选择读、对比读、跳跃读、逆序读,也可放声读、轻声读、默读,总之阅读方式可以多样,以尊重学生的喜好为原则,打破“序”,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权。让学生充分阅读之后畅谈感受,学生在交流感受的过程中初步把握了单元学习的内容,精彩连连。

生:通过《读古诗词三首》我知道了古代儿童年生活无忧无虑,连劳动都很快乐。

生:我觉得当代儿童也很幸福,可以看书、钓鱼、游泳。是读《儿童诗两首》让我感受到的。

生:外国小朋友的童年和我们一样,爱观察,爱幻想,爱问问题。

《祖父的园子》《冬阳·童年·骆驼队》两篇文章分别是两位著名的女作家写的童年生活,不一样的是小时候林海音古灵精怪,对骆驼特别感兴趣,萧红像个疯丫头在祖父的园子里瞎胡闹,一样的是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不一样的是生活的环境,有同样幸福快乐的童年。忆童年、感受趣、体会情,准确定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接下来将初次对话文本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

师:本组一篇篇课文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的身上,为什么会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

学生的思考开始转入理性,他们在疑问中思索、交流、渐悟,直至有所启发,此时单元序语再次发挥了导学的功效,出示“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段话,启发学生:“我们要向作者学些什么?”让学生说出观察、感受、表达之间的关系,明确读写训练点:1.体会作者怎样留心观察生活;2.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这一环节,学生再次站到学法的高度把握住了“专题”。

三、三部曲“导行”——让预备活动直指目标

行是为达成目标的预备活动,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是综合考查收集、整理、运用信息能力的体现,功在课下,“利”在课上,以往我们在习作教学时关注写作要求的分析以及写法的回顾,忽略写法的习得和素材积累的过程,导行以习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作”之先前“习”,在明确习作内容以及与单元主题关系之后,让学生思考习作前应开展的行动策略。归纳为以下几点:1.留心观察生活,文字图片记录生活,写下有感而发的语言、心理活动。2.过程中随时总结写作方法,体会写法的作用,勤于练笔,有效仿写。3.针对写作目标,在课外阅时有意识地积累词句片段。写作时拿来用,有神助之效。预备活动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现对专题整体的把握和统筹安排。

四、四部曲“导读”——丰满阅读,滋养灵魂

语文具有生命与活力,课外阅读能让它焕发光彩。“永远的童年”专题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教材中的课外书屋唤起阅读期待,向学生推荐一组写中外伟人、名家包括普通小人物童年生活的书籍——高尔基的《童年》、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萧红的《呼兰河传》,来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为课内语文的学习注入活力,丰满情感体验,滋养灵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导读课“四部曲”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积累与运用三个维度整合了单元学习内容,引领前学习活动,主题价值得以最大化。这是一个从情感入手,从形式到内容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感性向理性升华的过程。坚持这样的过程,对学生的认知是有益的,对培养学生读写兴趣更是长远持久的。

参考文献:

吴姬玲.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编辑 白文娟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主要内容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