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本色回归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6-05-14王丽然
摘 要:无论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还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都是基于科学的儿童观之上的,即为儿童语文素养的最终形成及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标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如此,教师要时刻树立主导意识,学生在正确方法的导引下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相信行走在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里,儿童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就不再是梦想。
关键词:儿童观;创设情境;语文素养
儿童观,即“儿童意识”。如何用科学的儿童观指引小学语文教学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情趣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和引导者。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必须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试想,如果一堂课学生感到沉闷压抑,又怎么会有美的感受和创造性的发现呢?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情境创设的情趣性,使学生学生学得愉悦,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上学期,我参加了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运用自己早就设定好的教案,一板一眼地教学,我的教与儿童心灵的学始终是疏离的。一节课死气沉沉,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失败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从这节失败的评优课中,我获得的最大收获是:教材和学生在我头脑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每每在备课的时候,我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总是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孩子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感想和疑惑?二是怎样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拼音教学是一年级上学期教学的一项重点,而拼音复习课又比较枯燥,我就在创设富有情趣性的教学情境上下工夫。我以“畅游拼音王国”为题,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首先让学生一起伴随着儿歌去喜羊羊拼音王国游玩,然后唱声、韵母歌,扮演喜羊羊为果树治病(音节改错)等游戏,形成有坡度的系列训练,让学生玩中求学、学中有乐,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儿童的心理需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仅预设的教学环节要体现二者的统一,在利用随时可能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时,还要注意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扁鹊治病》一课时,当学到课文结尾时,多数学生批评蔡桓公不愿治病的态度,我以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至此水到渠成地达成了。就在我归纳总结的时候,一个孩子怯生生地举起手来:“老师,我认为扁鹊也不对,如果扁鹊再多劝蔡桓公几次,或许蔡桓公最后不会病死的。”显然,课文的本意是告诉我们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虽然这个孩子的理解与课文的价值取向明显不符,但表现出了他看问题的独特角度。于是,我和学生再一次回归文本,去重点研读了表现蔡桓公自以为是,以及扁鹊几次三番劝说蔡桓公的文字,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其实扁鹊是几次劝过蔡桓公的,但都被蔡桓公拒绝了,何况在古代受君王至上思想的影响,等意识到严重性时,为时已晚。不过,如果扁鹊不懈努力的话,也许蔡桓公真的会有所醒悟,他的生命也许会得到挽救。所以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应该受到表扬。通过这样的处理,这位学生满意地坐下了。
我认为,我对这件事的处理,符合书中专家的观点: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善于利用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对课文进行赏读,借以进行鲜活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这不就做到了“滋养心灵”和“获得工具”的并重和统一吗?
三、尊重儿童的个性体验,语文教学要体现儿童主体性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不同,儿童常常有着与成人不同的审美视角,也拥有着成人意料不到的智慧。为此,教师首先要真正拥有“儿童的情怀”,善于倾听儿童内心的声音,这样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体现语文学习的儿童主体性。
《小木偶的故事》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讲述的是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的表情而受冤枉,遭误解,内心很痛苦。一直到神奇的蓝鼻子小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教学参考书中提示的教学目标,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本课的教学传递给学生一种精神: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惊讶地发现,儿童的思维和情感是多元的,即使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感态度。有的同学,不仅从故事中感受到积极面对生活的道理,而且认为,童话也赞美了老木匠和小女巫,因为老木匠给了小木偶生命,希望他带着微笑闯世界;而小女巫帮助小木偶摆脱了他只会笑的痛苦,小女巫是一个善良的人。瞧!这就是儿童眼中的童话,不仅能将其中的角色化为具体的形象展现在眼前,还能对其作出审美评价。
参考文献:
丁卫军.行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语文教学通讯,2006(Z2).
作者简介:王丽然(1985—),2008年毕业于聊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 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