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2016-05-14黄晓莺

亚太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体育渗透

黄晓莺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可以对基层体育教师有所助益。

关键词:小学体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前言

体育教学不但能强健学生的体魄,更能给学生带来运动的快乐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体育活动和锻炼,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促成了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那么目前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又该如何解决?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访谈等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期能够从中了解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广大基层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借鉴。

二、体育教学活动中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过于重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国人对体育教学的认识的局限性,而导致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一直无法得到与其他所谓“正科”同等的重视,正是由于这样的偏见,容易使大部分基层体育教师容易走进“若通过体育教学没有让学生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就无法证明体育教学活动的设置意义”的误区,也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导致大部分基层体育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的运动技术的掌握,殊不知,这样急于求成的举动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往往会因为教学内容的枯燥而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性与积极性,这样就导致了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美好设想无从实现。

2.运动负荷过大超出当前小学生的身心承受范围。通过笔者对本校及周边学校多名小学体育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运动量过大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或许有不少教师会不以为然,认为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多运动,对学生的身体有好处。对这一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体育运动本身固然有着增强学生体质水平、培养学生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等多方面的显著作用,但是一旦运动量超出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承受范围,不仅无法实现这一系列体育运动的拓展意义,还会对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因此,运动负荷过大是影响当前体育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3.陈旧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笔者通过对本地区的近100名小学体育教师发放问卷,就他们所采取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近八成的教师仍习惯采用较为原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教学生学,教学中基本采用简单的讲解、示范、重点部分的训练,或许部分教师会认为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并无不妥,但笔者以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正处于7到12周岁的小学生,这样看似合理性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实是不符合当前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也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的,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教师缺乏主动涉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通过对多名小学体育教师的访谈中可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较为回避的,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概念较为抽象,新课程改革文件中缺乏详细的指导,使教师感觉无从下手,而且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导致教师缺乏主动涉及的积极性。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奠定基础。长期以来,由于重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普遍现象,然而,对于7至12周岁的学生来说,这不仅不符合其身心发育现状,而且极易因枯燥而导致学生失去对体育教学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变的更加无从谈起,因此,当前一线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可通过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灵活性强、拓展面宽的特点,将更多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与内容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多鼓励多引导多关注,对学生的不当行为进行有方法的批评与正确的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习过程变得愉快、自然。

2.制定符合当前学生身心发育现状的教学目标。针对当前有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让学生运动量过大的情况,笔者以为,超负荷运动不仅会加大体育教学过程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对学生的身体造成较为直接的身心伤害,而且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间接且无法逆转的影响,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他们在体育运动中身体受到伤害之后,往往会在其心理上留下阴影,使其在内心深处惧怕、抵触日后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前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与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切勿急于求成,以免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拥有足够的自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今后的生活与发展,然而,自信心并非是人与生俱来的,它受家庭环境、自身条件、学习成绩等多个外在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大多数对体育教学活动缺乏了解的人或许不会想到,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活动同样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的。例如: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使之通过自身努力均可实现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采用小组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多与同学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学生更加自信等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受智力因素影响较小的特点,增强特定范围内学生的自信心。

四、结语

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明确要求是:增强学生整体体质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等,而健康的心理则是综合素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基层的体育教师要将今后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综合素质与能力,争取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当前基层体育教师除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与教育目标之外,也要将学生所处的外在环境中的电脑游戏、手机游戏等外在诱惑考虑在内,只有不断完善体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体育教学活动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从而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蒋传发,陈巨华,曾喜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01).

[2]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05).

(作者单位: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小学体育渗透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