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思考
2016-05-14田英
田英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和接触语文的开始阶段,也是奠定良好学习基础的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实施有效的识字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识字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识字;兴趣
当前形势下,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依旧面临着许多不足之处,如学生缺乏识字的兴趣、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造成学生厌烦学习语文知识等,这些不足都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亟须解决。为此,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认真地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识字习惯。下面,笔者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初步地探究,做了简要地分析。
一、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识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针对一篇具备优美词句的文章,倘若融入丰富的情感,那么更加容易激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授课文之前,需要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启发学生感受和体会,让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文章,感受文章的主旨,从而在这个过程中相机进行识字,从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夏天的夜晚》这一篇课文的时候,需要明确这一篇课文具备的优美词句,能够要求学生选用适宜自身的形式去阅读和感悟,让学生展开联想去感受夏天夜晚的美丽,从而进一步地把握课文主旨。与此同时,教师能够要求学生之间分角色朗读,将生字词标注出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和默写。倘若时间比较充足,能够改编课文为一个小表演,再要求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现学生的表演天赋,而且通过这种手段能够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识记生字词,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实施生动有趣的识字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切实爱上识字。为此,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实施一系列有趣的识字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交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设计多样性、丰富性、趣味性的识字教学形式,从而创设生动的教学课堂氛围。我们经常应用的趣味识字教学手段有多媒体识字、编识字歌曲、表演动作、识字比赛、猜字谜,等等。比如,在进行识字比赛学习,可以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游戏比赛,这样不但能够符合低年级学生好玩和好奇的心理,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游戏比赛当中掌握新内容,从而实现学生识字方式的拓展,顺利实现识字教学的目标。教师在应用比赛游戏开展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选用异样的游戏比赛方式,如开火车、猜谜语、摘果子,等等,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一些谜语等,如“王白石”是“碧”,而“一只手遮住眼睛”就是“看”等。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教师在选用谜语游戏的时候需要遵循简单、生动、形象等原则,并且尽量统一生字词的形、音、义,这样在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发散思维更加有效地学习和理解生字词。
三、有效地统一生活实际与识字教学
只要认真留意,生活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了语文知识。倘若低年级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把看到的事物与识字有效地统一起来,那么就能够加深记忆,从而巩固识字的成果。为此,教师应当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渗透识字教学,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就显得非常关键。一是教师能够借助关于生字词的图片、实物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演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如一些教师习惯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一些学生的姓名,从而引导学生对生字词进行学习和记忆。二是教师能够安排给学生一些趣味性的识字作业,像要求学生搜集招聘、商标、电视上的一些生字词,转变生动有趣的生活为识字教材,从而借助生活资源进行识字。三是有效地统一校内外和课内外,在需要的情况下,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学课堂,通过直观、形象的感受开展识字教学。如一些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学课堂,有效地应用学校的一些文化资源(例如宣传栏和校训等)进行识字教学,在组织学生参观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识记和理解生字词,从而给学生营造轻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识字。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汉字的乐趣和作用,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存在非常多的识字教学方法。然而,教师只有把握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有效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加轻松、快乐地识字。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寓教于乐 轻松识字: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2]刘春,张茜.“右文说”:让汉字学习充满智趣:例谈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字理知识的教学转化[J].语文知识,2016(4).
[3]丁青,项平.让儿童解开汉字的密码:南京市玄武区“科学认读”实验的研究与行动[J].江苏教育研究,2016(2).
编辑 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