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允许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2016-05-14陈海燕

新课程·小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火腿肠共情案例

陈海燕

最近有个澳大利亚妈妈记录下了自己3岁女儿在一天当中崩溃的几个瞬间,比如:她想穿她的Elsa的T恤(然而那件已经脏得不行了);再比如,她把内裤穿反了,还有:我把《草莓乐园》动画片的集数放错了,我早餐做得不够快,她不想吃麦片,非要燕麦等等40多个在我们眼里看来是微如尘土的理由。但是事实上,相对于笑,哭可能更接近于孩子的本质,幸福的童年绝不意味着只有笑脸,幸福也不意味着拒绝哭泣。作为教师,当孩子因为悲伤、沮丧、生气等哭泣时,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哭泣吗?

如果你只爱笑脸的孩子,是注定无法让孩子真正幸福的。孩子初入园时哭,因为他们离开自己的父母,孤独茫然,哭是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孩子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焦虑无助,哭是他们宣泄不满情绪的一种方式;孩子在遭受老师的批评时,因为羞愧沮丧,哭是他们掩饰自己的一种方式……零零种种,在面对孩子情绪失控、大哭大闹时,最好的应对办法是——给予共情。共情就是允许孩子哭,给他哭的权利,并且尊重他的这个权利。共情是个心理学上的名词。根据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的观点,共情就是一方对另一方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验。因此,教师对孩子表示出的共情,能让孩子的情绪得到疏导,感受到“我是被接纳的,是被爱着的,是值得爱的。”

共情技巧一:学会换位思考

案例1:小班伊始,很多孩子都存在抓咬现象。一次集中活动时,谢×因为旁边孩子的椅子没对齐,抓了对方的脸,我刚准备询问,她就已经特别大声地哭了起来。

案例2:区域活动中,小乐因为没有争取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先是绕来绕去,然后就特别大声地哭着说:“我要我妈妈。”

这两个案例,都是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碰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式就是对孩子当下的情绪感同身受。如案例1,不管她当下是怎么认为的,但她肯定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错误,谢×的哭其实是她掩饰自己错误的一种逃避方式。而案例2中小乐的表现也是他对自己沮丧心情的移情,他其实并不是真正地想妈妈,他只是为自己找一个哭的理由罢了。此时我们如果用日常惯用的忽略、否定或者说教的方式,不但对这些孩子的情绪起不到缓冲的作用,甚至会让孩子更加难受。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处理这类事件。比如我是谢×,这个时候我最排斥的就是老师的询问和斥责,本来就是对方没有将椅子对齐,我是在帮忙而已。而如果我是小乐,我肯定需要老师给我一个不哭的理由,比如帮我找到我能玩的区域或者帮我和同伴沟通,让我也可以去玩我喜欢的区域。我们经常会就孩子的情绪做回应,知道孩子在生气或难过后,往往会接着问:为什么?其实,多数情况下,这种疑问只能给孩子增加新的难题。因为,大多时候,孩子们自己也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生气和难过。孩子更期待的是一个接纳他们、能够与他们共情的大人,而不是立刻被追问着作解释。

所以,选择换位思考,就能帮助我们真正去理解孩子,为他们的各种行为找到合理性,以期能最大限度地去理解他们。

共情技巧二:学会倾听

案例3:班上有个叫苏××的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到幼儿园总是哭闹,跺脚、甩手、踢鞋子等等,我们别说安慰了,就连接近他都是个难题。他奶奶每次都是气急败坏地把他扔给我们,然后头也不敢回就走了,而我们也是经过他的拳打脚踢才勉强控制住他的情绪。

案例4:李××是个非常文静的孩子,有次午睡时她将一个小纸团塞进了隔壁床的肖××的鼻子里,肖××的妈妈在微信群里说了这件事后,李××虽然当时就哭着和对方道歉了,但接下来的几天中,她每到幼儿园就开始哭。

以上两个案例,一则是孩子遭遇了情绪风暴,一则是孩子出现行为问题,如果我们以暴制暴,结果只能让孩子屈服、变得退缩,或直接学会打人的本领,学不到爱的方法。

在面临以上两种哭泣行为时,教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听听孩子的心声,听听他们需要我们大人赋予怎样的一种理解。这里的倾听是指能全身心地聆听对方的表达。不仅指听取其口语表达的内容,还包括观察非语言的行为,如动作、表情等等。比如苏××,他最后告诉我们的是:天气比较冷,他不想起床,而且最疼他的姑姑最近在家,会满足他所有的要求,如果他来幼儿园了,他会失去很多和姑姑相处的机会,会失去他原本可以要求买的玩具或零食,所以他各种哭闹,甚至侵犯老师的行为,一来是为了让奶奶心软,二来是希望老师能打电话让奶奶接他回去。而案例4中的

李××,她其实非常害怕,因为妈妈说肖××的鼻子发炎了,会发出很难闻的味道,而且因为她做错事,警察叔叔会来幼儿园抓她,她来幼儿园,如果警察来了,老师肯定会把她交给警察的。这个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倾听,还需要有适当的反应,表示我听了并且已经听懂了。因此,首先,我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接着,我慢慢引导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然后,我让他们尝试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苏××,我用情感解释的方式,对他做出一些直接的安慰或者帮助。而李××,我说服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尝试让她吸收到老师全程体现出的温和以及坚定的爱意,去发展他们爱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共情技巧三:表达尊重

孩子和成人一样,都希望得到别人包括自己爸爸、妈妈的尊重,而这种尊重和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尊重包括很多,我觉得其中有一个就是:接纳孩子哭的情绪。

案例5:幼儿园常规体检,肖×一看到医生就开始大声地哭,我安慰了很久,但还是没用,于是我就搂着他,让他哭了个彻底。

案例6:清明节前安全教育时,我们和孩子介绍了食品安全的知识,当我给孩子们播放了火腿肠的制作视频之后,周××开始是小声地饮泣,最后是号啕大哭。

这两个案例中孩子哭的原因其实我们一猜就明白的,案例5中的肖×是害怕医生,因为孩子从小身体不好,经常出入医院,他对医生的概念只有医生来就是要打针的,打针会疼,他怕疼所以就哭。而案例6中的周××,他很喜欢吃火腿肠,可看到火腿肠的制作过程,他明白很不卫生,以后肯定是不能吃了,但是又很想吃,所以他是纠结在自己的复杂情绪中不能自拔,只能用哭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所以,当孩子哭了,我们不应该制止,而是坐在孩子身边,陪伴他,给他哭的权利。比如肖×,我是让他先观察医生在帮其他孩子体检时都是怎么做的,是否有打针,让他感受整个过程都和疼痛无关之后,然后再引导他慢慢接受体检。而周××,我是等孩子哭够了后,再从理解的角度跟他进行对话,告诉他,我知道如果一下子不能吃火腿肠自己觉得接受不了,那可以慢慢减少数量,就像刚开始来幼儿园离开妈妈时一样,慢慢适应。这样不是简单采取排斥的态度,孩子的情绪天平就会逐渐达到平衡,我们也更容易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对于孩子而言,悲伤哭泣是面对挫折的开始,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大发脾气、大哭大闹的时候,当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需求,当他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当他们想要发泄情绪时……他们就可能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这很常见,也很正常。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只是在满足“好老师”的体验,如果我们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引导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并温和地引导孩子用其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孩子便能感受到温和而坚定的爱意。所以,允许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参考文献:

何建明.落泪是金[J].中国作家,1998(6).

编辑 徐 婷

猜你喜欢

火腿肠共情案例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史上最庞大的杀手棘龙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你好,方便面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