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路径探析

2016-05-14王和平陆中恺

亚太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困难家庭经济

王和平 陆中恺

摘 要:由于家庭环境、成长氛围,人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读大学后承受了更多来自家庭、父母和自身的压力。这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接下来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如何实现由“经济输血”向“能力造血”的转变,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与教育方式方法的日益精细化运作,高等教育的成本日益提高,这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通过传统的奖、贷、助、减、免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家庭经济困同学度过了难关,但这种帮助往往只是帮助其解决了基本的经济难关,属于对其物质层面的基本扶助。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不仅是物质与经济上的艰难处境,除此之外还有因贫困导致的学习成绩差、自信心不足和社交能力欠缺等问题,也就是说,除了物质上的困难外,在能力发展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存在发展瓶颈。所以,如何实现资助工作由“经济输血”向“能力造血”的转变,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制约了其全面发展

由于家庭环境、成长氛围,人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读大学后承受了更多来自家庭、父母和自身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物质上比较贫困,难以享受与其他人相同的生活和学习乐趣,同时由于贫寒的家境,家长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从而给了他们造成更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程度相对较低,存在问题突出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于其他学生较为多见。主要变现为焦虑、自卑孤独、缺乏自信等方面。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物质上的贫困,在与其他同学一样学习的同时还必须要付出更多,主要是为自己的生计还要额外花费更多时间去不停的奔波,从而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与此同时家庭经济学生由于自身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与家庭经济富裕的同学相比,在个人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有明显的差距与不同,这就使他们更容易在意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感觉自己没有被其他同学所接受,从而产生自卑感。此外,由于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文艺、体育等个人特长方面缺乏学习,缺乏健全的人际交往能力,当自身条件与现实环境发生碰撞时,脆弱的内心便开始显现,害怕将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暴露在别人面前。

(二)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就业竞争力不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与城市相比落后许多,特别是在所谓的“副课”例如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缺少相应的启蒙教育;另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肩负着自身和家庭的梦想寄托和理想愿望,因此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对升学有用的“主课”身上,“一心只读专业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参加团体活动不多,失去了许多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的机会,使自身在语言交际、社会适应、创业发展等方面的能力与其他同学相比差了一截,导致自身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以上各种不利因素的叠加使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自身个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社会上的公司或者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恰恰越来越重视个人特长和综合素养,这样就导致在就业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没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缺乏感恩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

感恩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活动性过程,包括知恩、感恩、报恩以及施恩等环节,体现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能力。据相关数据统计,当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数存在着感恩意识较为淡薄、感恩行为基本欠缺、感恩能力匮乏等问题,对国家与社会的资助缺乏感恩之心,把国家、集体和社会的帮助看成理所当然之事,习惯于等、靠、要,而不去积极的探索如何摆脱“等、靠、要”,从而使自身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与期望,忽略自身各种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难以有效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路径探析

(一)加强对于经济苦难学生的心理帮扶与疏导

目前,高校针对一些常见的和发生概率比较高的心理问题都开设有相应的帮扶与教育课程,但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帮扶还比较少见,这就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团体辅导。因此,我们要有的放矢的去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相应的心理帮扶与疏导。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离心理危机,形成健康心态。可通过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建立特殊的心理档案与跟踪记录、加强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一对一”心理辅导与针对性帮扶、强化对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人文关怀,帮助其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健全相关的资助救助体系等方面来开展帮助与疏导。

(二)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随着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正变得更加快速、开放、竞争、自主。要适应这种节奏的变化,使自己能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每一个人都必须不断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的调整自己。而这种自我的提高与调节的能力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与其他同学相比,家庭经济苦难学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应该培养自己更强的创就业意识与欲望,用积极、沉稳的心态去积极应对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培养自信、自强、自主与自立的人生品质,不断创新和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交往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能力,使自己从容不迫的生活在这个不断进步的社会中。

(三)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并编撰成系统的丛书。①”同时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②。这表明国家十分重视“感恩”这一优良传统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的继承和发扬,同时“感恩”这一优良传统也收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于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学生本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建立健全感恩培育的长效机制、将感恩教育贯穿于资助的全过程、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体验与感恩实践、开设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课程等途径来实现。

(四)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救意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种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了改变现状的精神与勇气。面对自身家庭条件的缺陷与不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应该有奋发图强的精神,用自己的奋斗去改变命运。在接受国家、社会、学校救助的同时必须学会自救,形成强烈的自救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贫困,力从思想、行为、经济、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自救,争取早日摆脱目前的不利境地,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创建与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的开局时期,社会环境较为复杂,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和谐与校园和谐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大学生当中最敏感的群体之一,对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较差的物质经济条件所造成的心理落差,使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能地对社会和学校怀有一种“敌意”。家庭经济的不尽人如意、生活的艰难无助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悲观与失望,一直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国家、社会、学校等的一些方针与政策。因此,只有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成才问题,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创建与发展。

(二)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同学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与人际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协调与配合,因此师生之间只有和谐相处,避开分歧,组成一个同心协力的团队,才能够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师生之间人际关系要经得起考验、顶得住压力。目前,由于招生地域的广泛性,在校的大学生的招生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有的同学条件优越,有的同学条件较差。这就导致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对物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孩子存在着一定的不满和对立,要想让这两类群体做到相互礼让、精诚团结,“劲往一处使”,就需要使这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断修养自身的人格,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与宽容心,消除他们天然的不满与对立。而这只有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实现全面发展才能得以实现。通过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能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用包容的心态与普通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提升彼此之间的情感,增强凝聚意识,实现“劲往一处使”,构建彼此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重塑健全的人格

当前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相对较差。由于生存环境的艰苦,使他们对于改变自身命运的自尊心特别强烈,造成这些学生在成长中逐步形成自弃敏感、自卑多疑、嫉妒抑郁、孤僻虚荣问题性格。通过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平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灵深处的痛处,“找回”心灵深处的爱与责任。帮助贫困生树立奋斗意识、进取精神,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重新认识自己,更加懂得回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不畏艰难的勇气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并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不断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出版社,2003.

[4]陈建顺,李照刚.高校贫困生的界定及其资助[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7).

[5]黄祖江.对职业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探析[J].广西教育2012(2).

[6]田中良.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4).

注释:

①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教育的若干意见[Z].中发[1994]9号.

②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困难家庭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家庭“煮”夫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