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发展模式研究
2016-05-14贾靖
贾靖
摘要 以陕西省高校体教结合培养的高校运动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总结陕西省高校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现状,针对陕西省高校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陕西省;高校运动队;体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8-0095-02
多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一直借鉴苏联的发展模式,采取举国体制来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提升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使得我国的体育在世界体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举国体制模式的弊端越发凸显。为了改变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状况,探索适应新时期的竞技体育发展的道路,1987年国家发布《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允许部分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此后北京、上海等高校纷纷开展了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工作,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
陕西省是个经济欠发达省份,陕西省的体育事业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相匹配,在全国处于中游略上的水平,竞技体育长期处于满足全运会任务的层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陕西省高校开展了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运动队的数量和质量日益提升,使得陕西省的竞技体育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以2015年为例,陕西省运动员共参加了16个大项160个小项的国际、国内比赛,共获得26枚金牌、21枚银牌、21枚铜牌的成绩。但与此相对应的是陕西省高校体教结合的开展也显现了一些不足和缺陷,分析陕西省高校体教培养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对于推动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增强群众体育运动的氛围,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协调发展,使我国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指定,陕西省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有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西安体育学院、西安工业大学。本文以这14所高校的运动队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笔者在认真研读了他人有关体教结合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论文、书籍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向运动员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有效问卷280份,问卷有效率为93%;向教练员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有效问卷90份,问卷有效率为90%。将得到的问卷运用Excel进行量化统计,对统计的结果进行逻辑分析。
2 陕西省高校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现状
经费方面
陕西省高校体教结合开展的经费来源基本上以学校拨款为主,企业赞助为辅。据调查,陕西省一般普通高校的体育经费平均每年大约在40万,只有个别重点高校如西安体育学院、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经费超过60万,这些经费用于学校体育教学和普通大学生体育活动本已是捉襟见肘,分配到高校体教结合开展中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单一的资金来源使得高校体教结合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招生方面 国家和高校在体教结合的招生政策上都做出详细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招生工作中出现种种问题。陕西省高校体教结合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一般来自各省市体工队和一些体育特长的高中毕业生,他们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前者经过多年的训练,有着良好的运动基础,运动能力和技能较高,虽然具备高中学历,但是文化基础仍然较弱后者系统地接受了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虽然具备二级运动员等级证书,但是由于缺乏多年系统的运动训练,运动能力和技能较为薄弱。
培养机制 训练和学习是高校体教结合所要解决的矛盾,有的高校适当降低了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课程考试标准,一些高校则通过运动竞赛获得名次,为学生运动员文化考试加分。这些做法虽然减轻了学生运动员的负担,实际上却是降低了对学生运动员的文化知识掌握的要求,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偏离了体教结合的发展宗旨和方向。在训练方面,平均每周练习次数为4次,每次练习时间为2小时,这种训练量对于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是远远不够的。训练时间的不充分,导致训练效果不明显、运动成绩进步缓慢等一系列问题。
教练员方面 根据调查显示,陕西省高校体教结合的教练员大多数毕业于全国的体育院校,只有少部分来自专业运动员和省市体工队。这些毕业于体育院校的教练员虽然有着扎实的训练理论知识,对运动训练有宏观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但是由于自身缺乏系统高水平的训练,技术水平有限,参加的大型赛事较少,缺乏训练实践以及大赛经验,导致教练员的训练方法难以有效地提升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少数运动水平较高的队员在进入学校接受训练后,出现竞技水平下降的现象。
3 陕西省高校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对策
全面推进高校体教结合的发展,为体教结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依托陕西省体育训练中心、奥体中心体育馆等体育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专业体育设备制造企业落户陕西,建设高端体育设备生产基地,打造体育名城。紧抓第十四届全运会的契机,加快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重大赛事的服务功能,全力承办世预赛中国对卡塔尔主场比赛、丝绸之路杯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等国际国内大赛,向世界展示陕西举办国际赛事的能力和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将体育产业融入和贯穿整个赛事,以体育事业带动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事业的推进,达到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互补、互赢和互动的良好局面。
挖掘高校体育市场潜力。构建高校体教结合多元经费结构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陕西省体育局要挖掘高校的内在潜力,调动多方积极性,在多所高校建立不同运动项目的一集中、二集中业训网点,借力基层支点拓宽业训路径,搭建业训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建设运动基地,形成运动项目的人才基地。体教结合的高校要尝试将高校竞技体育推向市场,通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吸引社会企业的资金赞助。高水平运动队可以为企业冠名,企业可以为运动队提供训练比赛的场地,提供资金支持。高校也可以对运动队进行包装,参加大型联赛,通过赛事门票、电视转播和广告等一系列收入,构建多元的经费结构。
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招生制度 高校在招生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教育部规定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制度,保证招生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同时还要对学生运动员的招生制度予以完善,建立有力的监管制度,明确体教结合的培养目标,树立长远的目标,在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同时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体育工作者,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事业培养后备人才,使竞技体育走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好学习与训练的动态平衡 学生运动员和普通的大学生有着一定的区别,进入大学之后他们除了要学习体育文化知识外,还要进行集训。运动集训的内容量过大,超过学生的身体极限,就会使学生感到疲劳,不愿意再去学习文化课;即使进入到课堂上也是瞌睡、打盹,应付了事,使得体教结合流行形式,效果堪忧。为此高校要认真贯彻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有关文件精神,高度重视体教结合模式的推广效果,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邀请有关的体育方面的专家制定科学合理的体教管理办法,对学生运动员实行四年学分制学籍管理,将文化课集中在大一、大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只要求学生进行正常的任务训练。这样一方面学生的体育技能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使学生保留了足够的精力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轻松,这时就要把重点放在运动训练上,不断增强训练强度,组织学生参加竞赛以增加比赛经验,提高竞技水平。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教练员素质问题是高校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教练员的科学化训练水平决定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因此,高水平竞技体育要重视教练员选拔和培养。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体育局联同高校制定教练员的岗位结构比例标准、聘用管理办法、培养培训计划、业绩考核和工资待遇方案,规范人事档案管理,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聘请退休运动员进入高校执教,充实教练员队伍,逐步解决教练员老龄化问题。高校要重视体育工作,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大力引进教师发展的优质资源,制定健全的教练员培训机制,对教练员实施继续教育,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鼓励教练员积极参加相关比赛,加强同其他院校教练员间的沟通和交流,邀请有丰富比赛经验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到高校开展讲座,传授实战经验。教练员自身要把握时代脉搏,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完善教学方法,掌握科学训练方法,学习最新的科研成果,将学到的训练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以保证训练的效率,提高训练的质量。
4 结语
体育事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体育人才的竞争,只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能力的体育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体教结合培养体育人才的方式顺应当今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使运动员在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的前提下,进行运动训练,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今体坛的激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