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豇豆上三叶草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种群分布调查研究

2016-05-14罗丰孔祥义王爽肖春雷刘勇万三连

热带农业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种群

罗丰 孔祥义 王爽 肖春雷 刘勇 万三连

摘 要 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和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是海南地区发生和危害比较严重的2种蔬菜潜叶蝇,通过对两种斑潜蝇在豇豆上的种群分布调查研究表明:三叶草斑潜蝇在豇豆上的种群数量达到了97%以上,已上升为豇豆上斑潜蝇的优势种;三叶草斑潜蝇主要集中在80 cm以上的空间,种群百分比达到了71.30%,美洲斑潜蝇主要集中在40~120 cm的空间,种群百分比为61.29%。种间竞争使得两种斑潜蝇在豇豆上空间生态位分布产生差异。

关键词 美洲斑潜蝇 ;三叶草斑潜蝇 ;种群

中图分类号 S436.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8.011

Abstract 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 and L. sativae Blanchard are two important vegetable leafminers in Hainan province. The investiga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L. trifolii and L. sativae showed that the population of L. trifolii is over 97%, and L. trifolii i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of cowpea. The percentage of L. trifolii population reached 71.30%, the growth of cowpea space range is above 80 cm. The percentage of L. sativae population reached 61.29% between 40 and 80 cm. The cowpea spatial niche of two leafminer species are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Keywords 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 ; L. sativae Blanchard ; population

斑潜蝇隶属于双翅目潜蝇科。目前在我国主要种类有美洲斑潜蝇(L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三叶草斑潜蝇(Lriomyza trifolii Burgess)、南美斑潜蝇(L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1994年海南首次发现美洲斑潜蝇为害;2005年12月在广东中山发现三叶草斑潜蝇,2006年4月在海口市郊、澄迈、陵水、文昌和三亚相继发现[1]。豇豆是海南主要的冬季瓜菜品种之一,近年来发现这两种斑潜蝇在豇豆上为害严重。为了解两种斑潜蝇在豇豆上的空间分布,明确其优势种,笔者自2012到2014年开展了豇豆上斑潜蝇的种群分布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作物:豇豆;害虫:三叶草斑潜蝇,美洲斑潜蝇。试验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在三亚天涯区槟榔村进行。

1.2 方法

通过采集豇豆种植地块豇豆叶片,在室内调查斑潜蝇为害的豇豆叶片上潜道数及斑潜蝇的种类和数量。

采集豇豆叶片,在每个试验点按照5点取样法采集豇豆叶片,分别从120 cm以上、80~120、40~80、0~40 cm,4个不同空间高度上采集豇豆叶片,每个位置采集5片复叶,每次调查共10株总计250片叶片。每隔15 d采集一次豇豆叶片,带回实验室处理。将采集的豇豆叶片分装在玻璃瓶中,玻璃瓶底下铺一层湿润的纱布,而后用纱布封口,3 d后开始收集斑潜蝇成虫,而后每天收集一次,连续收集10 d。将收集的斑潜蝇在双目解剖镜下鉴定成虫斑潜蝇的种类数量,按照SNT 2613-2010 三叶草斑潜蝇检疫鉴定方法[2]进行鉴定。

内外生顶鬓均着生于黄色区域,或至少外顶鬃着生于黑黄交界处,中胸背板带灰白色绒毛被;翅M3+4脉末段长是次末段的约3倍;幼虫和蛹后气门有3个指状突,符合这个特征可判定为三叶草斑潜蝇。内外生顶鬓均着生于黑色区域,或至少外顶鬃着生于黑黄交界处,中胸背板无灰白色绒毛被;翅M3+4脉末段长是次末段的约3~4倍;触角鲜黄色;腿节主要为鲜黄色,幼虫和蛹后气门有3个指状突,符合这个特征可判定为美洲斑潜蝇。

2 结果与分析

2.1 斑潜蝇在豇豆上的危害规律

海南豇豆一般种植时间为11月至翌年4月,在11月至翌年1月份时斑潜蝇发生危害较轻,但随着2月份温度回升,2月到4月份危害持续加重,5月份后逐渐减低(如图1)。

从图1可知,斑潜蝇为害最严重的季节为2月份, 平均每叶潜道数为94.6条。据田间观察了解,2015年2月三亚市崖州区坡田洋的豇豆均只能采收3~4批,大部分叶片被斑潜蝇取食,而后掉叶,叶片叶绿素被破坏,造成豇豆植株光合作用下降,植株早衰。斑潜蝇先为害中下部叶片,随着豇豆向上爬蔓,逐渐危害上部叶片。从整个植株来看,以为害中上部叶片居多。在田间发现,斑潜蝇喜欢取食幼嫩的叶片,老熟肥厚的叶片危害较轻,且不同时间种植的危害明显不同。

2.2 不同斑潜蝇种群在豇豆上的分布规律

通过连续3 a斑潜蝇种群变化如图2~4所示。由图可知危害海南豇豆的斑潜蝇种类主要为三叶草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2012、2013及2014年三叶草斑潜蝇种群数量比分别为96.27%、96.67%、97.29%。三叶草斑潜蝇已成为豇豆上斑潜蝇的优势种群。

两种斑潜蝇在豇豆不同部位叶片上的虫量分布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两种斑潜蝇在寄主豇豆不同的空间高度位置上均能够危害生存,但是它们在豇豆空间位置上的分布侧重有所不同程度,美洲斑潜蝇40~80及 80~120 cm这两个空间位置虫量百分比为61.29%,而三叶草斑潜蝇在80~120及120 cm以上的这两个空间位置虫量百分比为71.30%,且寄生蜂在80~120及120 cm以上的这两个空间位置虫量百分比为66.35%,可以看出豇豆上斑潜蝇的天敌寄生蜂对三叶草斑潜蝇有很强的跟随现象。三叶草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对幼嫩的叶片选择性较强。本实验豇豆是三叶草斑潜蝇较喜食的寄主植物,所以三叶草斑潜绳在120 cm以上的竞争具有优势,而美洲斑潜蝇转而放弃上部较幼嫩的食物空间取食中部的叶片,但在80~120 cm处三叶草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数量百分比相差不大,分别为30.76%和32.83%,因此这一空间两种斑潜蝇的竞争性较强。图5表明三叶草斑潜蝇与美洲斑潜蝇在豇豆不同空间上存在竞争的分化,即空间生态位具有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斑潜蝇严重为害海南豇豆,严重时往往叶片掉落,光合作用减弱,产量减产较为明显。斑潜蝇在11月至翌年1月发生危害较轻,但随着2月份温度回升,2月到4月危害持续加重,5月后逐渐减低,这主要受冬季豇豆种植时间影响和夏季高温多雨的影响。

从3年的调查结果得知三叶草斑潜蝇种群数量比超过了97%以上,说明海南豇豆上斑潜蝇的优势种为三叶草斑潜蝇,这与益洁[3]的研究一致。

本实验的豇豆是三叶草斑潜蝇较喜食的寄主植物,因此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所以使得美洲斑潜蝇不得不放弃上部较幼嫩的食物空间,因此在中部分布较多,从而使得这两种斑潜蝇在不同空间上产生了生态位的分离。

由于三叶草斑潜蝇具有更强的抗药性,更广泛的寄主,因此其危害更为严重,海南豇豆主产区应适当改变种植作物,通过地膜覆盖,水旱轮作,轮换使用农药,减少三叶草斑潜蝇的危害。

海南南部受夏季高温多雨以及轮作的影响,夏季斑潜蝇为害轻,但冬季迅速危害,因此寻找斑潜蝇的越夏寄主,加以控制,可有效控制斑潜蝇冬季危害。

参考文献

[1] 汪兴鉴,黄顶成,李红梅,等. 三叶草斑潜蝇的入侵、鉴定及在中国适生区分析[J]. 昆虫知识,2006,43(4):540-545.

[2] SNT 2613-2010. 三叶草斑潜蝇检疫鉴定方法[S].

[3] 益 洁. 美洲斑潜蝇和三叶草斑潜蝇不同虫态间的竞争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58-63.

猜你喜欢

种群
中国珍稀濒危物种实现恢复性增长
种群增长相关曲线的比较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变化中的“率”和“速率”
高中生物中有关种群数量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比较
种群增长数学模型分析及其教学
“生物进化”疑难试题探究
中学生物教材中种群密度调查问题的分类讨论
盘点种群数量变化学习中的几个误区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