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再设计的课例研究
2016-05-14钱学芬
钱学芬
[摘要]诵读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由于缺乏正确认识以及指导等因素,诵读教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结合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中呈现的不足,结合具体的课例对诵读教学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对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诵读教学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08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可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将诵读视为“死记硬背”而将其摒弃。如今,诵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诵读的重要性的认识,诵读的质量、数量,以及教师对诵读的认识、运用等情况都令人担忧。如何将诵读教学真正运用于中学课堂是每个教学者需考虑的问题。
一、当今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现状
1.重讲解轻诵读
随着各种考试压力的增大,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上的重难点、考点讲解,而很少有教师愿意花时间去培养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能力。没有熟读就开始讲解,往往会使学生陷入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境地。
2.用默读代替诵读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诵读会耗费掉珍贵的课堂时间,因而采用让学生默读原文的方式推进教学进度。慢慢地,默读便代替了诵读,成为语文课堂文本阅读的主要方式。
3.教师范读缺失
随着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教师的范读越来越少见,多为冰冷的机械声范读,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二、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再设计的课例分析
1.以诵读为主线的教学设计
“以诵读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将诵读作为主要形式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这种设计适用于一些文字浅显易懂、优美的文章,注重反复、逐渐深入的诵读,可以使学生在诵读中领会文字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并养成初步的诵读习惯。在此,笔者以李卫东老师执教的《陋室铭》课例分析为例。他在教学中,一共组织了四次诵读:
第一,读准字音,读通全文大意。学生按照文中的注释,诵读并尝试翻译文章,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在老师或小组的帮助下解决问题。
第二,体会全文基调,并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先提问全文所传达出的情感是怎样的,由多名学生回答,教师做总结。然后,讨论文中的“素琴”、“苔痕”两个意象,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寻找全文中心句。
第三,读出韵味,培养语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节奏划分,加入自己的感情诵读,体会文字之美。
第四,出口诵,加深记忆。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文中的遣词用句。
这四次诵读逐层深入、层层递进,将语言、文意、情感关联在一起进行教学,诵读贯穿始终,在最后一阶段进行总结和提升,符合学生认知,也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2.诵读与串讲结合的教学设计
串讲是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后,再连贯疏通的授课方式,比较适合晦涩难懂、繁杂的文章,尤其是文言文。利用诵读与串讲结合的方式能够快速疏通词句,扫除阅读障碍,同时帮助学生记忆。此处以《马说》为例来进行分析:
第一,对于有深度、难懂的文章,可以利用诵读来把握文中的关键词,把握全文语气,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观点。其中,学生对于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把控便可以为后期的串讲奠定基础。只有把握了关键词句,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才能使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理解全文。
第二,将诵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采取齐读、自由读、仿读等方式体会到诵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第三,注重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对重音、停顿、语调进行正确的诵读,并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感染,促进学生理解文意。
3.以诵读为辅助的教学设计
该设计中诵读只是作为教学的某一个环节,占据较小的课堂比重,起到了辅助其他教学活动的作用。如利用诵读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力和写作能力,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等。以人教版七下散文《安塞腰鼓》的诵读教学为例:
第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内容。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欣赏、交流自己的观后感,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二,诵读感知课文。首先,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力量美;然后,组织学生自己诵读,大体感知全文内容及感情基调。
第三,文章内容鉴赏。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方面分析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激越和壮美,以及西北汉子通过腰鼓所表现出的渴望冲破束缚的强烈愿望。
第四,拓展延伸,让学生寻找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