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文化对中学生成长教育的影响
2016-05-14蒋霞
蒋霞
[摘要]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广博大地的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气息和烙印,广府文化以其包容性、普及性和求实性深深印刻在广府地区人们的生活中,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对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中学生的成长更是影响深刻。广府文化的务实避虚、兼容开放、宗族思想、与时俱进和创新等特点对中学生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体现在:丰富的内容和多元化视角增强社会适应性;激发想象,开阔思维;有助于成长教育的顺利实施。广府文化促进中学生成长教育的措施:加强中学生德育,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理论基础;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相结合;科学文化知识与智能教育两手抓。
[关键词]广府文化成长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01
一、广府文化对中学生成长教育影响的内容
1.广府文化的内涵
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南北差异的中国注定拥有气质与地区相匹配的文化特征,地域特征符号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文化根源脉络的象征。广府文化作为岭南文化中个性最为鲜明、影响最为巨大的一种文化,是广东地域性文化的象征。广府文化指以广州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作为广府文化的中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的广州,对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广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广东省的经济尤其是广州珠三角一带作为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示范区域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领头羊。均衡发展的杠杆偏向经济方面,使得城市发展缺乏管理与统筹,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人们渐渐淡忘文化存在的内涵,广府文化作为系统的文化传承逐渐被淡化。但是逐渐淡化的广府文化以其历史悠久的特质培养并延续出良好的文化生态,独特文化生态的存在不仅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对广府一带的教育、政治等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方面影响深远,对广东省学生的成长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2.广府文化的价值观对中学生成长教育的影响
秦汉时期中原居民多次迁徙使得中原文化南迁,与原有的本地文化摩擦、融合,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以广府为中心、粤语为方言的广府文化地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变化和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广府文化的特质和精髓。这种独特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精髓正是广府文化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广府文化的价值观烙印在人们的生活中,影响世世代代人的思想,对教育以及中学生的成长教育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1)务实避虚
“英雄莫问出处”真实地反映了广府文化务实避虚的价值观。广府人不重视资历与出身,看重人们的真才实干,拥有能力者拥有天下。在学术与教育方面,广府人强调学以致用,摈弃夸夸其谈讲空话的作风;经济上,注重精明能干,在循序渐进中前进;生活中,务实观念体现在穿衣享受舒适,饮食讲求有益健康。在这种注重能力与实力、务实肯干的价值观熏陶下,对中学生的成长教育影响巨大。务实避虚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从小形成积极努力的认识,从思想上脱离懒惰,行动中务实、努力,在学习中拼搏,实践中积极的行为习惯。
(2)重商轻文
受地域影响,广府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进而形成重商轻文的世俗观念。广府文化造成广府人不重视人文思想,“学以致用”的学术思想使广府文化在教育层面与中原一带相差较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认知水平与中原文化相比不在同一水平层次,较为明显的是,广府一带思想家和哲学家较少。广府人的务实思想也充分印证了重商轻文的现象,这对大多数广府中学生的教育起较大的负面影响。
(3)开放兼容
自秦汉时期中原一带南迁,中原文化与原地文化的摩擦、融合,显示其具有鲜明的兼容特质。广府文化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熏陶,吸收文化的精髓,充分体现出包容性。
广府所处地域为中国对外贸易港口,且广府一带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在发展过程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城市建设、教育改革和发展、文艺等吸收西方的文化精髓特质,将其融入自身文化的发展中,其语言文化粤语中也渗透了西方特质,吸收了大量外来词汇。广府地区的开放与融合经历了多个民族与国家文化的融合,经过岁月的磨合和洗礼,形成了今天特色鲜明的广府文化。文化的融合促使人们从内心认同外界事物,容易接纳外界事物,进而形成宽容大度的心理。这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宗族信仰
到了明清时期,广府人“其大小宗族祢皆有祠。代为堂构,以壮丽相高,每千人之族,祠数十所,小姓单家,族人不满百者,亦有祠数所”。可见,自古广府地区人们的宗族观念显著,至今广府地区人们的宗族观念浓厚,班辈分明,有根有据且完善的世系、家谱,宏伟标志的祠堂、大型祭司等,充分显示延续至今的宗族观念。宗族观念从古至今烙印在广府人们的思想深处,正因为宗族观念,广府人们的礼仪、礼数才更为完善和完美。宗族观念在中学生的成长中可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养成尊师孝父的好品质。
3.广府文化的特点对中学生成长教育的影响
广府文化是南北文化的碰撞、融合和对国外文化精髓的吸收形成的,同时广府人的外迁也促进广府文化的外散。因此,广府文化经历了长期的融合、吸收,在变化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形成现在独有的特质。
在发展和变化创新中,广府文化体现出了普及化特质,每一位广府居民都能够融入广府文化中,不墨守成规,在务实中充分显示普遍性。广府文化是兼容并蓄的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使其融入本土文化中以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广府文化是开拓创新的文化,广府地区人们求真务实、敢想敢干的性格证实了广府文化继承传统但又不拘于传统,在传统中争求创新;广府文化是求真务实的文化,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从不掩饰,不重视资历与出身,崇尚能力和实干。
广府文化的兼容、开放、普及、创新等特质使其进一步促进广府经济、政治和教育的发展。
二、广府文化与中学生成长教育的契合
1.成长教育的内涵
成长教育一开始出现在西方,最早对成长教育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荣格等西方心理学家对概念界定,同时提出了成长教育理念的不成熟设想。在一系列不成熟设想的影射下成长教育被更多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以及社会教育机构所关注。受国外思想教育的影响,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成长教育进行初步接触,对成长教育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开展。
目前,我国学者对“成长教育”内涵的界定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成长教育是以人的“积极成长”为中心,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成长,以素质及智慧的开发和培育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基本素质,培育身心健康的、适合社会生活的、富有创造力的、能自食其力的、家庭和睦的、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对于未成年的中学生来说,成长教育是中学生在“成人”和“成才”过程中对现代社会的主流教育进行主动积极引导的综合性教育。其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将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将学生当做主观能动的生命体来对待。“成长教育”赋予新的“学生观”,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使学生的人格、知识、能力、体魄、内质、个性、创造性以及社会适应性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成长教育”以“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为教育的出发点,肩负培养“未来”的责任。
2.中学生成长教育的意义
(1)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成长教育是针对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健壮成长、思维的逐步完善等都是其可塑性发展的表现,对中学生的教育有利于促进其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
(2)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需要
成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概念,中学生教育中实施成长教育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成长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也恰恰与素质教育的内涵相吻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告诉我们其身心发展需要成长教育的约束。
成长教育是在符合社会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下,通过学校和社会资源,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提供必要的保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3.广府文化与中学生成长教育的融合
文化影响民族的命运,侵蚀人们的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带动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广府文化具备兼容、开放、创新、务实等特点,对广府一带的经济、政治和教育的发展演变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学生的成长教育也产生着不可抗拒的影响。
广府文化的开放性有助于中学生接受新的思想,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文化的创新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创新,进而使学生接受创新的教育和创新的思想;文化的兼容性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文化的宗族性促进中学生文明礼仪的形成和延续,促进学校德育。因此广府文化的发展特点和价值观对中学生的成长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广府文化对中学生成长教育的影响体现
文化无时无刻都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和自身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个人,不断侵蚀我们的心灵,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念。而中学生正值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文化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道德观的影响更为深刻。
1.丰富的内容和多元化视角增强社会适应性
社会化是人类必然经历的过程,人是社会的人,只有经历了社会化,才能将社会准则内化,成为要求自身行为的标准,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交往,使一个人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二是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交流,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文化的影子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中学生在成长与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更是社会的参与者。一方面通过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常识,从基本层面掌握广府文化的丰富内容;一方面作为社会参与者和社会成员,参与学校和社会活动,通过与社会人群的接触,积累一定经验。例如,通过参加活动掌握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展现自己,发扬个性,树立竞争意识,进而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2.激发想象,开阔思维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的多元化也进一步促进了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方向。中学生亦是如此,在接受书本知识的同时也需要精神上的放松,在受到一定限制的空间内,中学生只能通过仅有的杂志、书籍、网络等了解外面的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通过杂志、书籍等方式增长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阔思维和认识,进而提升自身的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多元化能者,实现学校成长教育的目标。
广府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元化的视角,利用多种传播载体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改变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广府文化的求真务实使学生学会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建立属于自己的自信心,激发活跃的想象力和思维。
3.有助于成长教育的顺利实施
多样化的广府文化内容不仅对学生身体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还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学习书本知识之余满足其精神需求,达到放松心理的作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加快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因此,广府文化的多样性对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成长教育就是进行全面的教育,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文化的影响有助于学校成长教育的顺利实施。
广府制度文化促进成长教育制度的建设,创新文化有助于成长教育的创新,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精神文化完善成长教育、精神教育方面的内容。
四、广府文化促进中学生成长教育的措施
1.加强中学生德育,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正确的思想和德育的引导,而学校的德育课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有效利用学校德育课程,并将广府文化中具备德育方面的特质作为主要教育思想融入其中,以促进学生自身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将广府文化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采纳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教学,利用各种方法向学生传授德育。
2.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相结合
文化引领学校风气的发展,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校乃至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在完善而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形成的。可见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需要学校内部各个部门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和创建的。
第一,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庞大的工作范畴,校园文化的建设亦是如此,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应做长期、长远的规划。将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建设的常规工作中,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建设实施原则,根据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设立完整的、科学的领导小组,设置与之相关的评估制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第二,教师是文明的代表、学生的榜样、学校的文化的标杆。各位教职工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同时要对自身提出严格要求,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言谈仪表、职业操守等方面要严于律己,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
第三,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元素,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建设学生、发展学生,更重要的是发动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学校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活动,或者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建、参与活动,进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3.科学文化知识与智能教育两手抓
利学文化知识包含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对中学生的智能教育来说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知识的丰富性也与日俱增,青年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打下坚实基础的情况下才能顺利接受和理解现代社会如此巨大的信息,消化和理解科学新知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渐学习。而我们教育的职责不仅仅只停留在知识的获得上,更应该注重“务实”——知识的运用和知识的创新。因此中学生智能培养不可取代。
[参考文献]
[1]王进,陈华,陈琦.广府休闲体育文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1).
[2]周凌光.广府文化的市场适应性研究[D].广州:广东商学院,2013(5).
[3]陈开江.成长教育理念在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3(12).
[4]周奇,王大洋.龙港四中成长教育结题报告[J].2002(22).
[5]章志强.实验西校“成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6]林艳梅,陈海军.浅谈学校成长教育体系的构建[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7]曹璐.流行文化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养成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8]尹美善.校园文化德育实效的实现机制及提升策略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9]羌松延.浅议“活的教育”思想在“和融”校园文化构建中的运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7).
[10]房艳梅.论学科德育功能的发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7).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