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守规矩”官员的多种形态
2016-05-14王春南
王春南
古代官场不是没有规矩,不是没有准则。如唐太宗就要求官员做到公正,他说:“为政莫若至公。”清康熙帝要求官员做到“清、勤、慎”。从宋仁宗时起,各地官府就树立了刻有对官员诫勉之词的石碑(戒石铭)。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他们或者本来就是混迹于官场的品行不端之人;或者进入官场后受到不良影响被“染黑”了,投机、钻营,无所不为。但是他们在唐太宗那样清醒的皇帝面前,就常常施展不了自己的伎俩。
谄媚奉承型官员,害己又害国
谄臣能得到上司的青睐、信用,而正直的人却受到冷落、排斥,这在古代官场是习见习闻的。所以一些官员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廉耻,宁做谄臣,不做直臣。
唐太宗十分憎恶谄臣。据《资治通鉴》,他特地对公卿大臣讲了谄谀是国家之祸害。他说:如果国君刚愎自用,拒听谏言,臣下又“阿谀顺旨”,那么国君就会失去皇位。国君一旦失去皇位,臣下岂能保全自己?隋朝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结果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也都被杀。
投机钻营型官员,为升官施展鬼蜮伎俩
明朝吴承恩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刻画投机钻营之人:“蝇营鼠窥,射利如蜮。”就是说,这类人像苍蝇一样到处钻营,像老鼠一样四处窥伺,为固位、升官,追逐经济利益,而施展鬼蜮伎俩。
投机钻营不能少了“经济基础”。李清《三垣笔记》说:崇祯十六年(1643),朝廷选拔、任用进士时,进士们百计钻营,争相给有关官员送银子,闹得乌烟瘴气。崇祯帝得知这场闹剧后说:京城内的金子都给换尽了!行贿的数量可想而知。这是明朝灭亡的前一年。可以说,腐败跟这个朝代相始终。
“小忠小惠”型奸邪之人,一旦大权在握便露出真面目
宦官魏忠贤是以“小忠小惠”面貌出现的奸邪之人。据朱和祚《玉镜新谭》一书,魏忠贤“本大奸大恶之人,而先以小忠小惠事人,为入门诡诀”。起先,跟他接触过的人对他都有好感。他掌管御厨,“毋论大小贵贱,虚衷结好,凡作一事,众悉颂之”,赢得一片赞扬之声。他小心翼翼地伺候幼年时的明熹宗,大受宠信。熹宗登基后,魏忠贤得到重用。一旦事权在握,他便露出大奸大恶的面目。
卖身投靠型官员往往找宦官为靠山,成为其党羽
有些不老实的官员喜欢找靠山。他们信奉“朝里无人莫做官”,认为在官场混,没有靠山不行;靠山小了不行。靠山越大,就越靠得住,越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古代官员找靠山,往往要找宦官,因为宦官天天在皇帝身边,说得上话。而正派的官员都不屑走宦官的门路。陆容《菽园杂记》载:明朝正德(1506-1520)年间,工部侍郎王某经常出入宦官王振之门。这位侍郎貌美而无须,善于看王振脸色行事,与王振很亲近。王振一天问侍郎:“你怎么没有胡须?”侍郎答:“公无须,儿子岂敢有须?”这话在官场传开,被当作笑柄。
明朝宦官专政的时间较长,故很多官员倚宦官为靠山。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写到了明朝的这种政治怪像:“近代宰相,不由中人援引,则是营求而得,唯赵大周入阁,出自圣裁。”明代的宰相(内阁大学士),好多是宦官援引,也有用别的办法跑官跑到的。由皇帝指定的,仅赵大周一人而已。
官员找靠山,就把政治生命交给了认作靠山的那个人,就再也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就成了他的党羽,跟他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靠山倒了,树倒猢狲散。
(摘自《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