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016-05-14程刚杨春静
程刚 杨春静
〔摘要〕[目的/意义]为探究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互联网发展现状的了解,探讨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内涵、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现状以及互联网+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影响,并采取实证研究的方式,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结论]得出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当前存在的问题给出优化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互联网+;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09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048-07
〔Abstract〕[Objective]to influence/significanc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explore Internet plus environment,[method/research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Internet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explored the influence,connotation and status of network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network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and Internet plus on the network the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and adopt the way of empirical study,using SPSS software reliability analysis,the questionnaire data validity analysis,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Conclusion]the results/network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nd according to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urrent problems are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network information consumption;Internet+;influencing factors;empirical analysis
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7月4日签批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鞭策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的重要举措[1]。根据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 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增长了24个百分点。从网民的直接结构来看,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占比252%,较2014年增加了14个百分点。高校大学生是网络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网络消费需求、消费能力、消费环境、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给网络信息消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基于互联网+环境,对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相关问题,已有一定的研究。Rohini Ahluwalia(2001)认为消费者的态度是其对产品判断的巨大推动力[3];Hans Baumgartner(2002)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4];Naomi Mandel等(2002)指出网络图片、颜色、网页背景配色等视觉上的效果对网络消费者的选择具有较大的影响[5]。黄冬兰(2012)指出,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行为需要道德的力量作为指导[6];谢(2013)指出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7];孔婷婷(2015)提出了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教育引导措施[8];顾继光(2015)通过研究得出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特征[9]。
从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可知,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行为、消费水平、消费道德观、消费现状等,但是针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很少,且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的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文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影响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1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内涵及现状
11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内涵
首先要明确的是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网络信息消费与信息消费的区别与联系。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经济活动[10]。网络信息消费是指当社会信息化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消费者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包括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一种高层次消费活动[11]。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是指社会信息化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高校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以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种高层次消费活动[12]。信息消费的内在含义最为广泛,网络信息消费包括在信息消费之中,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又是网络信息消费的一部分。
高校大学生是先进知识文化的追求者,且高校大学生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都比较典型,大学生这一群体又是网络信息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是网络信息消费最核心的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这一观念,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是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平台才能够实现的信息消费活动;第二,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是互联网思维的具体化活动;第三,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具体内容是以大学生这一知识群体的需求为根本的。
12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现状
目前,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一直是我国总体网络信息消费的主力军,高校大学生给我国网络信息消费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121消费规模
从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规模来看,学生网民一直占据着极大比例,并且,根据2005-2015年各年CNNIC所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学生网民的数量也随之递增。我国学生网民数量基本上呈逐年递增趋势,且2015年学生网民数量高达177 3442万人,较2014年增加了1 9039万人。众所周知,2015年,是互联网+行动提出的第一年,这一年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由此可见,互联网+给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带来了非凡影响。
122消费需求
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需求分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活需求,比如淘宝、京东、聚美、美团外卖等;另一方面是学习需求,如亚马逊、当当等;精神需求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娱乐需求,如娱乐视频、娱乐音频、网络小说、网络游戏;另一方面是社交需求,如QQ、微信、微博等。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需求因人而异,也因专业学历而异。在回收的406份有效问卷当中,以生活为主要消费需求的占203%,以学习为主要消费需求的占96%,以娱乐为主要消费需求的占443%,以社交为主要消费需求的占258%。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需求也受消费内容的影响。
123消费内容
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包括5方面:一是知识的学习获取,比如上网查询与专业相关的数据、文献、书籍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的相关知识等;二是考试信息,比如计算机等级考试信息、英语等级考试信息、专业技能考试信息、考研考博信息、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信息等;三是就业招聘信息,比如银行等各个企业的招聘信息、校园招聘等;四是商品信息,比如衣服、鞋子、书籍等商品的价格功能等信息;五是社会热点、网络新闻、国家政策等信息。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内容的多样化也是受消费需求差别的影响,二者互相作用。
124消费工具
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工具主要有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平板以及学校机房和电子阅览室的电脑,但是在这些消费工具中,最为广泛应用的还是手机,因为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与传统通信产业的融合,使得手机这一主要的消费工具变得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也最为方便、快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信息消费行为。
2互联网+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影响
21对大学生信息消费理念的影响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消费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思考方式,让传统的消费理念(如买东西一定要逛街,查资料要去图书馆看纸质的书籍等)得到了转变,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大学生更倾向于考虑上网买东西,查资料可以上网查阅电子图书或者登陆线上图书馆,这样更加方便快捷。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网上进行信息消费,比如会考虑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通过线上形式看视频听音乐等,这类形式的网络信息消费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趋势。
22对网络信息消费手段的影响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手机和电脑等更加智能化。互联网+环境下使得传统的手机、电脑不再适合人们的使用,因为,互联网+使传统的手机和电脑安全性降低,所以,通信业要想保持原有的市场,就需要对本企业进行更新,企业的更新换代会使手机和电脑更加智能化。手机作为目前主要的智能终端,智能手机的销量是日益剧增,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市场份额也在不断飙升。根据奥维云网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达到49 210万台,与2014相比增长16%,而且在未来几年还将保持平稳增长,到2018年将达到60 720万台[13]。互联网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给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行为提供了更加智能的设备,给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工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将会给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23对网络信息消费内容的影响
互联网+环境下,使网络信息产品和服务更加多样化。由图1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通互联网营销渠道,并且在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之后,企业互联网营销渠道的使用比例大幅上升;同时,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的企业互联网应用篇,也是2016年新加入的章节,这说明,我国的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一国家级战略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新技术渗入各个产业。企业互联网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成为互联网络发展报告重要的一部分。企业营销的互联网化,使得网络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提供大学生更加多样化的网络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由图1还可以看出,即时聊天工具、电子商务平台、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是这些企业中,互联网影响渠道使用比例较大的行业。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线上聊天、网上购物、百度搜索、文献搜索和收发邮件,互联网+在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消费。
24对网络信息消费环境的影响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无线网络更加普及。在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之后,很多学校就开始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或中国联通进行合作,目的是开展无线网络覆盖校园活动,给学校师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还促进了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活动。根据CNNIC提供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得知,2013年、2014年及2015年学校无线网络使用比例分别是113%、142%、172%,很明显2015年较2014年学校无线网络使用比例有显著提高。无线网络的覆盖,提供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网络信息消费的网络环境,改善了网络信息消费环境,使得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更加多元化、碎片化、迅速化,推动高校大学生进行更多的网络信息消费行为。
3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问卷的发放、回收及整理:为保证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问卷的发放通过纸质版的形式,调查对象是安徽财经大学在校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28份,其中,有效问卷406份,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收集整理,并将数据录入SPSS中。
31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的确定
综合对相关文章的阅读和个人经验,以及通过对周围同学的调查,结合张羽(2015)《我国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和张媛(2013)《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研究》这两篇硕士毕业论文中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第三部分中互联网+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消费工具、消费环境、消费满意度、消费内容这4个方面的影响,确定出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如表1。并根据该汇总表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
311影响因素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用来权衡测量结果或收集数据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的程度[14]。本文运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法,这种方式将丈量工具中任何一项目结果同其他全部项目作对照,可以精确测量问卷内部的一致性。一般来说,当Cronbachs Alpha系数大于06就表示调查问卷具有较不错的信度,可以用来进行下一步分析。效度分析是指测量工具能够测量调查者所需要的数据的程度,即数据的有效性[15]。本文采用结构效度分析,即利用因子分析测量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一般认为KMO大于06说明这个因素可以对其进行因子分析。
(1)网络信息消费主体因素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网络信息消费主体因素的信度分析,如图2所示,网络信息消费主体因素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16,说明调查问卷中网络信息消费主体因素所使用的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可以用来进行下一步分析。
可靠性统计量Cronbachs Alpha项数08164图2网络信息消费主体因素的信度分析
网络信息消费主体因素的效度分析,如图3所示,网络信息消费主体因素的KMO系数为0767,且Bartlett检验Sig为0000 ,均已达到检验标准,说明调查问卷中的网络信息消费主体因素具有较高的效度,可以做因子分析。
(2)网络信息消费客体因素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网络信息消费环境因素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网络信息消费环境因素的信度分析,如图6所示,网络信息消费环境因素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69,说明调查问卷中网络信息消费环境因素所使用的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可以用来进行下一步分析。
312影响因素的确定
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安徽财经大学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所得的数据用于科学系统的分析。本文采用SPSS190中的回归分析功能,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来验证上面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是否是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从而最终确定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
提出理论假设:
H1:大学生的特性因素与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成正相关
H2: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因素与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成正相关
H3: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因素与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成正相关
H4:网络信息消费工具因素与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成正相关
H5:网络信息消费内容因素与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成正相关
H6:网络信息服务满意度因素与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成正相关
H7:校园网络配置情况因素与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成正相关
H8:信息市场因素与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成正相关
H9:政策支持及法律保护因素与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成正相关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收集整理,并将数据录入SPSS中,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政策支持及法律保护”这一项的P值大于001,所以这一因素与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不成正相关,其他因素均与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成正相关。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大学生的特性、大学生的素质、大学生的消费需求、网络信息消费工具、网络信息消费内容、网络信息服务满意度、校园网络配置、信息市场。
32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上文已经确定了影响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主要因素,且由表2可知这几个因素均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
图8中前3个成分即主成分,按顺序分别为网络信息消费内容、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校园网络配置情况,方差贡献率分别是49113%、24850%、15490。分别将其归一化得到这3个因素所占的权重,结果如下:
33实证分析结论及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存在的问题331实证分析结论
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到所需数据并进行收集整理,结合理论基础,运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我们得出影响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将其归一化后得到各个主因子的权重。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影响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大学生的特性、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大学生的消费需求、网络信息消费工具、网络信息消费内容、网络信息服务满意度、校园网络配置情况、信息市场。其中,网络信息消费内容、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以及校园网络配置情况这3个因素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影响最大。通过问卷调查结果还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消费相关的法律政策以及学校所制定的相关政策了解度特别低,这也体现了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332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有待提升
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等的能力,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比较盲目,没有明确的目标,即使目标明确但收集到的信息都是不完整、不准确的;同时,对收集到的商品等信息,不能正确进行分析整理,这将会影响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结果,甚至会造成消费不成功,得不到预期的消费效果。因此,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是其网络信息消费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
(2)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的安全意识比较弱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互联网行业更加发达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ICT技术的应用,在带动传统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同时,也放大了企业网络安全的威胁。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0%的用户关注信息安全问题,80%的用户受到了关于手机安全的困扰。高校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关于信息消费安全的困扰,在进行网络信息消费的同时,学生的相关信息也会随之泄露,一部分原因是网络信息服务和产品存在漏洞;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比较弱,这是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3)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目的亟待引导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得知,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消费的主要内容是网上聊天和休闲娱乐,甚至有大部分男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旷课现象十分严重,以至于考试不及格,有悖于大学生的职责,这将使得网络信息消费给大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真正利用网络学习的仅有少部分学生,且该部分学生也只存在于硕士研究生群体,才能够进行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消费行为。这说明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休闲娱乐,这让网络信息消费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目的进行引导,让大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消费行为是一项重要举措。
(4)网络信息消费环境有待完善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得知,74%的学生对校园的网络环境持不满意的态度,并且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信息消费时,无论是在网上购物还是网上查询资料,都会遇到网络连接不上的问题,或者在学校的某些地方网络无法连接,这说明学校的网络信息消费环境有待改善。主要问题是校园网络的接入情况和网络质量,学生需要自主购买网络,凭帐号和密码上网,有限的网络接口和非全覆盖的无限网络是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存在的一个问题。学校应该增强网络建设来改善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环境。
4优化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对策
41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在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分析和运用能力等。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是影响其网络信息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校大学生要具有互联网思维,高校应该开设一些相关的公共课程,如信息组织与检索、数据挖掘、信息经济学等课程,帮助在校大学生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以便高校大学生可以进行良好的网络信息消费。
42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安全意识
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消费安全隐患教育,开展有关的安全教育。由于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安全意识薄弱,学校的相关部门应开展网络信息消费安全隐患教育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提前了解到在网络信息消费时可能出现的威胁;另一方面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在进行网络信息消费的时候应该避免犯哪些错误,才能免于陷入困境。
43增强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指导和教育
由于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目的令人堪忧,消费内容不健康,例如沉迷于网络游戏,从而导致无故旷课。因此,学校就应该增强对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指导和教育,指导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的网络信息消费,杜绝不良的网络信息消费行为。让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行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学习知识的帮手,让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够愉快进行。
44优化校园网络信息消费环境
高校应该为大学生构建和谐的网络信息消费环境,优化校园网络信息消费环境。由于学生对学校的网络环境满意度较低,学校应该提升这方面的意识,加强校园的网络建设,丰富校园的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校园的网络质量,政府也应该在校园的网络建设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45国家要完善网络信息消费的规章和法律规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出现种种问题,因此,国家、政府以及学校,都应该将网络信息消费相关的规章和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针对高校大学生制定一些具有针对性特殊化的政策制度,从国家层面上给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消费缔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使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活动得到良好的法律保护。
46构建与网络信息消费供给方的良好关系
高校应该与网络信息消费的供给方建立起桥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让网络信息消费的供给方走进校园,将校园文化融入企业的生产服务之中,这样的桥梁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个性化、更加具体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行为越发便捷快速。高校与网络信息消费的供应方建立关系,还能够阻止不良的网络信息消费进入校园,使得网络信息消费给大学生提供积极的影响。
47提升网络信息服务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进入不同的市场以及企业能够继续加强经营能力的根本,同时,核心竞争力能够给客户带来潜在的价值,从而保证了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16]。为了优化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网络信息消费的供应方即相关的网站,应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比如运用人性化技术、及时更新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器的反应速度等。这样不仅使企业能够持续发展,更能够保持高校大学生等网络信息消费者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互联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9HcY9 EaLp4 Kaht2W5yxQe5yv 6O5BEm VEtumS0wss DVmbz WTR enOGwa5jQ4ryJBiE5k0Knm9vsXaah9 Pqq,2016-03-04.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53283.htm,2016-03-04.
[3]Rohini Ahluwalia.Sometimes It Just Feel Right:The Differential Weighting of Affect-Consistent and Affect-Inconsistent Product Informa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2001,28.
[4]Hans Baumgartner.Toward a Personality of the Consumer Jovial of Con?[J].SumerResearch,2002,29.
[5]Naomi Mandel,Eric Johnson.When Web Pages Influence Choice:Effects of Visual Primes on Experts and Novice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2,29.
[6]黄冬兰.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道德观的构建[J].龙岩学院学报,2012,(6):69-73.
[7]孔婷婷.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5.
[8]顾继光.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调查研究——以南通大学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10):52-54.
[9]百度百科.信息消费[EB/OL].http:∥baike.so.com/doc/5377604-5613739.html,2016-03-18.
[10]张媛.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影响因素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11]本报记者桑雪骐.大咖纵论“互联网+驱动信息消费”新生态[N].中国消费者报,2015-08-13,(7).
[12]惠新宇.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问题及破局之策——以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数据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5,(6):49-51.
[13]柯惠新,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8):334-336.
[14]季敏杰,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15]张羽,我国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5.
[16]Shirk,John C.The Costs Benefits of Lifelong Learning Consumer Behavior.Research Report,1998.
[17]谢.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水平观察[J].北方经济,2013,(8):53.
[18]邓小军,史薇.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媒介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以首都高校为例[J].调研世界,2016,(6):13-17.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