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对策研究
2016-05-14郭建军
郭建军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欧美,19世纪80年代中期由台湾学者翻译而来,亦称“通才教育”“博雅教育”等,缘起不少学者有感于大学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的现状,因而,他们创新性地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此后,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教授(A.S.parkard)首次将其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且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其教育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其最终目的是塑造出博学多识、通权达变、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追本溯源,通识教育的思想在中国也源远流长。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中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四书”之一《中庸》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集道家之大成的《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古代不朽的哲学文献《论衡》中亦载:“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足见,古人也一贯认为博学多识便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的境地。而通识教育即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
目前,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领域已有一定的研究,如何实施及加强通识教育,笔者以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和完善。
一、从观念上加强专业培养和通识教育的关联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不仅存在很大差异,有时甚至是相悖的。具体表现为:在培养目标上,专业教育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而通识教育则强调教育应优先考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教育内容上,专业教育以传授行业技能知识为主,要求“精专”;而通识教育则更注重基本原理及价值的学习,要求“博通”。在教育方式上,专业教育以课堂为中心,通过系统的课堂传授让学生掌握完整的专业知识;而通识教育则以学生为中心,主张以自主学习和研究实践的形式不断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在培养制度上,专业教育通常实行学年制,统一教学管理;而通识教育则一般实行学分制,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一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也被定位于专业教授职业技能这一层面,强调专业技术的“精专”,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培养技能的“技术教育”,而忽视了与之相关的知识的广度。究其原因,一是高职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主要以适应职业岗位技能为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相比,在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难以顾及。二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氛围中,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们从填报高考志愿时起就开始深受影响。为寻求未来所期望的职位,学生们争相选择现阶段实用的热门专业或课程,而高职院校为了迎合学生的需求,也片面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工具性,导致课程开设过于功利,因而学生对通识教育缺乏兴趣。
实质上,这种做法是狭隘的,未认清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高职教育首要的教育目的也是育人,即首先使学生成为“人”,其次才是“才”。而且,随着科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产品市场的复杂多变及劳动力市场不稳定性的加剧,高职学生也必须宽专多能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变化。为此,高职教育必须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实施多方面素质综合发展的通识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的新要求。当然,在高职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变换一些教育内容或是更新一种教育途径,而是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用人类崇高的思想与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以实现其心智的提升,让学生用创新精神及批判性的思维去熟练掌握跨学科知识以做到融会贯通,从而将知识内化于心,激发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实施通识教育,更新观念是先导,关键在于更新高职院校传统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有机结合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由此选一个好的专业便显得格外重要。同时,在社会大环境下,市场对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高职院校通常舍弃通识教育而采取专业教育,重视专业与就业的密切联系,专业越来越面向市场。这也是我国当今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即就业高于一切。学生进入大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习专业技能,以便未来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现实问题是:根据社会时代发展的需求,现在及未来的专业人才不但应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更为关键的是应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良好的职业道德、明确的社会责任感等,这样才能成为发展长远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无论是普通本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身都应包含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部分内容,二者虽有差异,但并不相互排斥。而且从二者思想发展的承继上来说,其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一直接教育目标上是根本一致的。
以财经类高职教育为例,就会计专业来说,由于社会各行各业对会计人员的普适性需求,市场上每年的需求总量是巨大的。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市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会计岗位不仅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更要求其熟悉并精通与行业相关的其他知识与技能。一个优秀的现代会计从业人员,首先,须具备立体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体系,深度与广度兼具,才能从战略高度把握会计业务的运行规律,从而做出精准的职业判断,为企业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更充分有效地参与到企业管理与决策中来;其次,须具备良好的内外沟通与协调能力,既包括与企业内部组织的协调和沟通能力,也包括与企业外部单位的协调和沟通能力。鉴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质与独特职能作用,我们知道,会计从业人员在日常业务中一方面要经常与采购、生产、销售以及研发等各部门的人员联系,从而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和汇总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还要与各相关单位往来,对各个方面的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以及跟踪,如此才能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而要做好这些,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协调和协作能力。
由此及彼可以看出,单一、精细的专业教育,已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从业要求。而通识教育在提供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外,还涉及更广阔的知识教育。这种宽而广的知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社会,构建起立体的知识体系,以应对职场和社会中的激烈竞争。因此,要达到高职院校特定培养目标的需要,就必须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正如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智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一文中所指出的,高职院校能否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能否达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要求,关键是要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同样,《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也写道:“通识教育不仅应该为专业选择提供足够的基础,而且应该成为使专业潜力充分发展的沃土。专业教育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通识教育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去做。”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排斥,反而互为依托,通识教育所强调的“博通”与专业教育所强调的“精专”应当有机结合。通识教育强调“博通”,但毕竟个体的精力有限,个人无法对无限的知识都力求精、尖,如果强行如此,最终很可能浮光掠影,导致一事无成。因此,“博通”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精专”。同理,为了实现“精专”,也必须以一定的“博通”为前提,因为任何一种知识发展至精深处自然而然地便会触类旁通至其他相关领域,如此循环往复更易调整研究视野,运用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精专化的难题。由此可见,高职类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然要以“精专”为目标,以“博通”为手段。学生在追求专业精深的同时,也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自主拓展知识,建构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了解不同知识和学科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从而实现自由与全面发展。
(责编 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