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引领学习真正发生
2016-05-14黄侃
【摘 要】在2016年“杏坛杯”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来自无锡市山明中学的王颖宁老师,围绕“让学习真正发生”这一主题,采取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教学思路,使课堂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王老师的教学基于学情,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重视学生的体验,很好地体现了学科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了学习支架,实现了师生共同创生课堂,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关键词】对话;学习真正发生;课例评析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139-03
【作者简介】黄侃,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210000)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英语学科带头人,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教学研究与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市教育学会英语专业委员会常任理事。
在第11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来自无锡市山明中学的王颖宁老师围绕“让学习真正发生”这一主题,采取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思路,使课堂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尽管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但她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和自信、流畅的教学设计,以及张弛有度、环环紧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教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顾整个过程,王颖宁老师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话”基于学情,体现英语学科特点
金鸡湖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由于该校地处苏州工业园区,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兴趣浓厚,他们的语言素养和英语水平明显高于同龄学生。课堂教学中涉及的《爱丽丝漫游仙境》又是小学生的课外必读书目,所以大部分学生都看过这本书的中文版或改编的英文版或动画电影。根据本人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初一学生对童话故事的题材最感兴趣,因此,学生会非常乐意阅读这篇英文小故事。尽管本课时的阅读文本中多次出现了一般过去时,由于学生刚刚在前一单元中学过这种时态,对于他们而言,理解该文本大意并不困难,但对于个别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可能还不是很熟悉,需要提醒和强化。
王老师在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基础上,摒弃了常见的通过问答进行导入,或通过图片和问答进入文本,再通过听录音和问答进行操练,再通过图片和小组活动进行展示等教学形式,而是精心设计了通过播放热门动画片《疯狂动物城》主题歌片段进行导入,通过课前预测、快速阅读和细节阅读进入文本,通过文学欣赏与作者对话,通过小组活动提炼文本思想,升华对文本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自己的“仙境”,通过角色扮演检测学习效果,通过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同时也为该单元的Task部分做好铺垫。
王老师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体现了英语学科“新异性”和“应用性”的特点,环环紧扣,螺旋上升,效果很好。王老师在细读环节部分强化了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的用法,她通过by the river和in the hole两个场景和介绍阅读小贴士来凸显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的用法,让学生在完成句子排序和故事流程图中体会并寻找不规则动词的规律,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这种教学方法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死记硬背,值得提倡。
二、“对话”关注发展,搭建不同层次学习支架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就是看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是否有收获。教学效益绝不取决于教师在多少时间内教了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进展情况。一堂有效的初中英语课,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交流、有效互动、共同生长的场域;应该是学生充分接触语言、内化语言、实践语言的园地。因此,教师既要能够准确判断、把握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更要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及时发现或设置其最近发展区,以引导学生向潜在的、更高的水平发展。
王老师采用读前预测,即在开始阅读故事前,介绍主要人物爱丽丝,展示洞穴的图片,教授新单词“hole”,让学生预测爱丽丝和兔子之间会发生些什么。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预测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为后续阅读理解做好铺垫,让阅读目的更加明确。随后,王老师用thinking map的形式提醒学生在阅读故事时,要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并给出了“快速阅读小贴士”。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环节的处理上,王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成功的,她力图使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把握文章大意,学会筛选信息,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最后,王老师采用细节阅读,检查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通过观看视频,完成句子排序;通过寻找动词,再现故事情节;通过动态图片,完成文本填空;通过模仿朗读,体验Alice感受;通过角色扮演,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始终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预设的教案中及时做“加减法”,使教学的深度、广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为不同层次学生搭建支架,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
三、“对话”强调体验,师生共同创生课堂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学生的体验来实现。而所谓学生的体验,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与教师、同学和文本的“对话”,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从亲历中获得认识和情感,实现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如果缺少了学生的积极体验,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更不可能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很多教师只是把教学限定在“怎么教”的范围内,而没有触及“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的思维是否能跟得上教师的节奏”等问题,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的被动接受状态。那么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呢?王老师的展示课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通过体验,关注思维,教师与学生共同创生课堂。在她的课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和学生根据教材给定的内容,一个通过多种体验转化为“自己的课程”的过程;一个让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一个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的重建过程。
王颖宁老师在《牛津初中英语》7B第六单元Reading第一课时中,为学生设置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努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丰富的体验。
为了缓解紧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她首先播放了热门动画片《疯狂动物城》主题歌片段,通过学生谈论影片主角“兔子朱迪”勇敢、尝试一切、永不放弃的性格,然后引出故事里的白兔先生,PPT呈现普通兔子和白兔先生的图片,对比他们手中的物品(普通的兔子手中拿着一根胡萝卜,而白兔先生手中拿的是手表),从而引出新单词“watch”;随后教师通过游戏“Who did these?”给出动词短语,让学生判断该动作是爱丽丝做的还是兔子做的,旨在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复习文中出现的动词词组和这些动词的过去式的目的;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用自己的语言把文本背后的意思表达出来的目标。
四、“对话”立足教材,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
7B第六单元的文本出自《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开篇,是英国作家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以笔名路易斯·卡罗尔于1865年出版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由兔子洞进入了一个神奇国度,遇到许多会讲话的生物以及像人一般活动的纸牌,最后发现原来是一场梦。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不合逻辑的跳跃方式去铺排故事,深受不同年龄读者的爱戴。本书出版之后即广受欢迎,反复再版至今。本书已有超过50种语言的译本,上百种不同版本,以及许多戏剧、电影等改编作品,流传之广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的作品。
调查显示,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读过英美原版文学作品,接触英语文学作品的机会也并不是很多,所以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受到英语国家文化的熏陶,英语学习只是在母语思维下进行大量机械的词汇、语法操练,中学英语阅读课常常被定义为一种纯语言技能操练课,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感知文本的文学美感,也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课文中的文本虽然是原著的缩写,但也体现了原著的精神。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在课文中接触到的英语文学作品,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文本的精妙之处,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大胆地加入了“文学欣赏”这个环节。这是基于“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了解这一语言环境下的文化”的考量,因为对于我国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在没有相应的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通过和英美文学作品“对话”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是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引领学生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赏析,既增加了课堂的人文性和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英语文学作品,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英语,喜欢英语,品味英语,运用英语。既体现着英语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也符合英语课程标准“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