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校本提升 让每所学校绽放光彩

2016-05-14冯伟

中小学校长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育局校本办学

冯伟

促进学校走校本发展、内涵发展之路,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当前教育改革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在国家政策的宏观导向下,探索一地一区的中观路径,实施一校一本的微观操作,笔者认为。首先要考量这样一些因素:一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办学资源支撑:二是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否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三是学校的特色内涵发展是否具备了一定水平的积淀。

从教育现状来看,无锡市滨湖区地处长三角腹地,经济繁荣、人文荟萃、民生富足,是吴文化和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无锡市新的行政中心、商务中心、科教研发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及生态中心。与区域经济文化相适应,滨湖区教育发展的均衡度较高,先后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与“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同时,滨湖区各个学段、各所学校,都形成了各自的办学亮点,具备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当区域教育已经达到或超越了“均贫富”阶段,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就是促进学校从硬件外延式发展向内涵要素式发展转型。因此,滨湖区教育局提出了“校本提升”这一战略抓手,通过重构政校关系,创新办学机制,保障好、引导好学校行使自主办学这一“法定之权”。

一、降低管理重心,形成政校良性互动

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认为,“要办什么样的学校”、“如何办学校”一切都由政府说了算,随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正由“管理”转向“治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主体性日益彰显。如何在规范化、标准化办学基础上,促进学校发展走向个性化,从“需求侧拉动”转变为“供给侧推动”,我们提出了“把学校还给学校”的治理理念。

一是放手发展权。实践证明,学校是不断发展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发展阶段是有侧重点的。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滨湖区教育局于2009年开始推进三年一轮的“校本提升战略”。把规划权、发展权下放到学校。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紧扣“校本”和“提升”两大主题,围绕质量提升、学生培养、师资引育、品牌打造,全面开展自主办学实践和探索,持续提升办学水平,放大原有品牌效应。事实表明,“校本提升战略”激活了滨湖区学校内涵发展动力,涌现出河埒中学、育红小学、育红实验幼儿园等一大批品牌学校与幼儿园。

二是援手绘蓝图。政府放手,不等于完全撒手。“校本提升战略”是一项新生事物,在推进过程中,如何让学校从蹒跚学步,走向翩翩独舞,教育局、教研中心充分发挥政策、专业和资源上的优势,做到放手更援手。每一轮“校本提升战略”实施之前,先由教育局结合总体教育发展要求。制定区域层面的“规划意见书”。为学校规划明确政策边界,提出宏观指向。在学校规划书的制定过程中,教育局抓住工作节点,召开专题解读会、推进会,引导学校准确自我定位,合理自主设计,形成局校两级良性互动机制,充分凝聚工作合力。

三是联手共发展。实现学校优质个性发展,是当前办学的普遍追求,但如果缺少区域层面统筹,个性化办学往往易陷入特色重复、品牌复制的误区。如何避免这一弊端,在推进校本提升战略的过程中,滨湖区一方面通过召开校级层面经验分享会、规划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学校之间的互动互通,促使各校思维碰撞,取长补短,让学校把自身发展放到全局中思考定位,形成特色品牌的互补格局;另一方面,教育局加强全区层面资源优化、互通共融,通过“名校十新校”、“名校+弱校”、“强校+强校”等途径,放大优质品牌,补齐薄弱短板,打造优质教育圈,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发展局面。

二、明确实施途径。促进学校逐级攀升

校本提升,务实规划是前提,有效落地是关键。在实施校本提升战略过程中,滨湖区坚持“理念适切、基点精准、要素整合、路径创新”的工作思路,引导学校找准办学存量,挖掘发展增量,推动学校拾阶而上。

一是找准起点。在制定校本规划过程中,把掌握办学现状、盘清家底情况作为规划的起点与发展的基点。如何精准而又不失全面地分析现状,教育局在设计《校本提升规划书》时,设置了“学校概况及特征”、“社区概况及特征”和“学校现状分析”三个部分。“学校概况及特征”与“社区概况及特征”部分,各校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既对学校、社区总体特征进行概括性描述,也对学校发展历程、师生结构、办学条件、课程资源、家长情况进行数据化分析;“学校现状分析”部分,采取SWOT分析法,学校深入到师生、家庭和社区中,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手段,全面剖析自身“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从而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家长需要什么”、“我们的学校要做什么”,找准纵向提升的“最近发展区”和办学增长点,把握学校在区域的横向发展定位。

二是明确指标。校本提升要出实效,学校必须抓住发展指标这一“牛鼻子”。为此,在依法治校的刚性要求下,教育局明确了必选领域和自选领域两大指标。必选领域中,每所学校立足现实基础,围绕课程建设、队伍发展、学生成长三个核心要素,因校制宜制定“学校发展性指标”,明晰存在短板,设计行动路径,确定项目责任,预设成功标准。自选领域中,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领域,提供了“学校管理”、“数智校园”、“环境文化”和“核心素养”等参考项目,学校根据自身传统优势,可自行选定2个项目,也可自主确定项目名称与具体内容,力求自选项目既能彰显学校特色,又能体现教育发展趋势,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

三是项目驱动。为凸显“校本提升战略”的特色指向,尝试推进“教育内涵发展项目”建设,制定了《滨湖区教育内涵发展项目管理办法》,开展“一校一品一特色”创建活动。学校把脉已有特色,精心确定项目,实施专题申报,教育局全面论证指导,提供人力资源与经费支持。以“小”项目带动“大”变革。形成特色文化,塑造学校品牌。江南大学附属中学的“比特”课程、无锡市太湖格致中学的“机器人”课程、水秀实验幼儿园的“小脚印”等课程在省市乃至全国范围形成了一定影响力:滨湖实验幼儿园的“快乐运动”、胡埭中心小学“给孩子一百种经历”、育英小学的“雅慧教育”呈现出积极向上、多姿多彩的良好发展态势:十多所学校被评为全国科技、体育、书法等特色学校,滨湖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三、创新考核评价。力求发展行稳致远

从实践来看,“重规划、轻过程、常转舵、难坚守”往往是校本发展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如何促使学校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发展之路,滨湖区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与“调节器”作用,对校本提升的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了创新探索。

一是构建“333”评估范式。教育局会同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借鉴发展性考核理念,在“校情诊断、规划编制、年度实施、目标自控、增值评估”等方面,定期开展“校本提升战略”考核,建立了学年度过程性监测制度,完善了“基础+发展+干预”的考评模块。形成了“自评+他评+督评”的考评形式,落实了“随访+网访+实测”的考评新途径。有效增强了考核的真实性和针对性。形成了学校发展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激活了办学的一池春水。

二是实施点、线、面动态调整。充分运用“校本提升战略”的标杆作用与自我诊断功能,教育局力求考核到点,分组、分批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学校规划,指导学校用好诊断,动态修正、微调、完善规划,从薄弱处设定工作重点,于发展点确定提升指标,以质量检验发展目标。实施过程中,滨湖区建立了局机关一线蹲点联系制度与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深入基层,立足一线,全方位、全覆盖了解校情,引领学校挖掘亮点、提炼特色、查漏补缺,动态监控校本提升过程,实时调整学校发展策略。

三是强化严密性过程考核。滨湖区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指标,为不同的考核模块赋予不同的分值权重,为不同的核心要素赋予不同的考核标准,为不同学段确立不同的考核侧重,通过一年一考、三年总评,加强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将考核结果与项目经费发放、校级领导绩效、各类评优评先挂钩。激发了学校实施“校本提升战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校本提升真正成为办学的应有之义。

可以说,正是得益于校本提升战略的扎实推进,才铸就滨湖教育独特的个性品质,激活滨湖学校持续的发展动力。用顾明远先生的话说,“滨湖区的校本提升战略,已经走出了一条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新路。”

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向纵深推进,怎样让“校本提升”战略从学校发展的支点,转变为学校内在成长力量的“唤起”者,我们的思路是:学校层面要进一步走向“深化”,理念系统更加关注核心素养,操作系统更加关注课程建设,实施系统更加关注承载项目,让校本发展精准聚焦办学的核心要素:区域层面要进一步走向“链化”,注重校本发展优质校经验的推广与辐射,让学段之间、学校之间找到发展短板的榫接点、办学优势的共享点。形成校本提升的“链式效应”;发展品质要进一步走向“文化”,格外珍视校本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教育理念、教育价值,将校本提升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教育文化,使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时刻明白“我应该是什么样”、“我应该向何处去。”

(作者: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刘斌]

猜你喜欢

教育局校本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科教新报》2020年度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名单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奚爱国